漢字與韓國文化歷史的聯系幾乎是天然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使用漢字達壹千七八百年之久的韓國從1968年開始極力實施“去漢字化”,強行廢除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最終導致韓國20到40歲的人幾乎不懂漢字,這些人在韓國也被稱為“表音字的壹代”。
韓國政府前幾年開始修改全面廢除使用漢字的方針,並確定恢復了中學、高中的漢字教育,但這壹政策並未涉及小學。
針對漢字缺失導致的韓國文化危機,韓國健在的歷屆國務總理21人中,日前有20人聯合簽名建議書敦促實施漢字教育,並被提交給韓國總統李明博。
歷屆總理多以漢字簽名
該建議書中***有20位歷任總理簽了名,而韓國健在的歷任總理***21名,唯壹沒有簽名的是韓國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顧問、目前臥病在床的劉彰順(第15屆韓國國務總理)——從某壹意義而言,這份建議書代表了所有韓國健在總理的意見。
早報記者昨天在韓國“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網站看到,簽名的包括較早的韓國國務總理金鐘泌(第11屆和第31屆)、盧信永(第18屆)、李賢宰(第20屆)、盧在鳳(第22屆)、鄭元植(第23屆)以及高建(第30屆、第35屆)、李海瓚(第36屆)、韓明淑(第37屆)、韓德洙(第38屆)。
有意味的是,絕大多數總理均以漢字簽名,包括盧信永、盧在鳳、鄭元植、高建、李漢東等,以實際行動體現對漢字的重視,這些總理所寫的漢字簽名都顯示了壹定的書法功底與漢文化修養,僅有李會昌、樸泰俊等以韓文簽名。
據說,韓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理事長陳泰夏利用壹年多時間東奔西走,終於說服了這些總理。而在盧武鉉政府執政時期曾擔任國務總理的李海瓚、韓明淑和韓悳洙也壹同參與令陳泰夏“頗感意外”。《朝鮮日報》認為由此可見,和理念及政治立場無關,在韓國,所有人都深刻認識到了漢字教育問題的重要性。
韓國離不開中國“漢字”
無論從歷史、地緣還是血緣上,朝鮮半島與華夏民族都有著天然的聯系——事實上,韓國與朝鮮人歷史上也壹直以“小中華”自居,並引以為豪。從漢代大量漢族移民移居到朝鮮半島傳入漢文化後,漢字就壹直是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直到19世紀末,“諺文”(韓文)還被看成是二流文字,而正規文書壹定得用漢字書寫。
1968年,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直到前幾年,韓國政府開始修改全面廢除使用漢字的方針,2005年,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記。
而此次由歷屆國務總理聯合簽名的這份建議書重點針對小學生漢字教育,這些對韓國文化歷史憂心忡忡的歷任總理反思說:“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文"的錯誤的文字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
他們認為,“由於不懂漢字,韓國年輕人對韓國各地圖書館的許多歷史典籍根本無法閱讀。”“韓文中70%以上的日常用語來自於漢語,不懂漢字根本無法真正了解這些韓文的意義所在。”“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壹問題,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不應將漢字視為外語,而應為了國語生活正常化,和韓文壹起作為國字(國家的文字)進行教育。”
近年來,隨著中韓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韓國年輕人學習漢字和漢語的比之以往,比例已有較大上升。壹些韓國的大型企業如三星集團、現代重工等在招聘時對於新員工的漢語能力也有壹定要求。但由於未能從基礎抓起,韓國人學習漢字與漢語的能力與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問題。
記者觀察
文化的自信離不開漢字
顧維華
鴉片戰爭以來,漢字在韓國的命運幾乎是壹波三折,幾度浮沈。
“漢字”始終是韓國的敏感話題,壹段時期,漢字存廢幾乎成為韓國人愛不愛國的標誌之壹。漢字爭議的背後,始終讓人看到壹種偏激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躁動——然而,這並不是壹種對待文化與歷史的正常態度。
道理很簡單,壹個民族的根之所系,正在其語言與文字:韓國的語言壹直受到漢語的巨大影響,而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其官方文字就壹直是漢字——李朝時期的世宗國王1446年創造了供朝鮮民眾學習的諺文(後被稱為韓文)。即使這樣,漢字仍然是朝鮮半島主流的書寫工具。正如李朝時期的崔萬裏反對世宗推行諺文時所言:“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當時的主流意見認為,朝鮮民族壹直仰慕和追隨漢文化,當然應完全使用漢字,則就等於背離了優秀的漢文化,無異於自甘墮落。朝鮮上層社會後將其鄙稱為“諺文”,意即同“諺語”壹樣是民間文字。
甲午戰爭後,隨著中國的慘敗,1895年,李氏王朝進行了被稱為“甲午更張”的改革,其官方文書從專門使用漢字過渡到漢字與諺文結合使用。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日本將朝鮮半島的大量諺文文字書籍沒收燒毀,同時取消中學課程的韓文教學,強迫完全采用日本學校的課程。日本的壓制激發起朝鮮半島更強烈的民族意識,壹度備受冷落的“諺文”因此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廣。在那個年代,使用“諺文”成了民族主義標誌,被視為反日愛國的象征——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理解的是,偏激的民族情緒也因此發酵,並走向極端。
朝鮮半島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壹些表音字學者提出凡愛國者應全部使用表音字。1968年後,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全面實行韓文專用,禁止在小學進行漢字教育,僅允許在初、高中教授900字左右的基礎漢字。直到與中國交往後,韓國現行教育政策逐步對漢字的教育增加了壹些規定,但漢字在初中也僅僅是選修科目,並非必修科目,這導致韓國學生中真正用心學習漢字的人很少,漢字在韓國逐漸走向邊緣化。
壹個事實因之產生,由於漢字教育的缺失,年輕壹代的韓國人對於自己民族的根知之並不多,因為真正領會韓國的文化傳統,首要門檻便是漢字——韓國的歷史典籍幾乎均以漢字書寫。記者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所看到的具有百年歷史以上的文物,無論是精美的書法、繪畫,還是瓷器、石碑……無壹不是使用漢字。
但曾經與韓國人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的很多漢字在韓國年輕的孩子眼裏,已經無異於“天書”。事實上,不僅書寫的漢字,從發音而言,在50萬多個韓文單詞中,70%都是漢字詞,而在醫學、哲學、法律等領域專門用語的95%來自漢字。如果不能準確理解漢字,想真正理解韓國語言同樣是困難的。
中國的不少成語俗語在韓國經常被引用,如“三人行必有我師”、“臥薪嘗膽”、“粉身碎骨”、“百聞不如壹見”等,這樣的成語若以拼音形式的韓文書寫,理解十分困難,而若以漢字書寫,很多人又根本不知何意。韓文的同音多字問題如果不以漢字加以辨識,也會造成極大的理解障礙。由於被稱為“表音字壹代”的韓國年輕人對於漢字文化圈存在著巨大隔膜——壹些專家索性稱韓國不懂漢字的壹代已經患上了該懂的知識卻不懂的“知識貧血癥”……
——所有的這些,當然是壹場巨大的文化危機!
前不久韓國大型歷史劇《淵蓋蘇文》的鏡頭中,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居然出現在隋煬帝龍椅背後的屏風上,這樣壹個巨大笑料的產生絕非偶然。
在韓國,愛國與使用漢字之間當然不存在必然的等號。
也正是在認識到這場巨大的文化危機,韓國20名健在的歷任國務總理終於聯合簽名建議在小學推行漢字教育,如果這壹建議真正被青瓦臺采納,可以認為是韓國人對於其文化真正“正本清源”的關鍵之舉。
也正如韓國壹位學者所言,在韓國,不認識漢字並不是什麽愛國的舉動,更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韓國要樹立文化自信,當務之急還是從漢字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