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關於行星的信息

關於行星的信息

行星

定義

如何定義行星的概念,壹直是天文學中有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於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壹定是繞恒星運行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自身引力必須與轉速平衡,使其呈球形;

3.不受軌道周圍其他物體的影響,可以去除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壹般來說,壹顆行星的直徑必須超過800公裏,質量必須超過50億噸。

根據這個定義,目前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卡戎,它原本被認為是冥王星的衛星,以及壹個暫時編號為“2003 ub 313”(Zina)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未來太陽系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成為行星。目前,太陽系中有超過10個天體可能符合天文學家觀測名單上行星的定義。

在新的行星標準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定義了壹個新的子定義——“類冥王星”。這裏指的是軌道在海王星之外,繞太陽運行周期超過200年的行星。在太陽系12顆符合新定義的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壹個規則的圓,而是壹個偏心率很大的橢圓。這類行星的起源很可能與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不同。隨著觀測手段的改進,天文學家可能會在太陽系邊緣發現更多的大型天體。如果未來太陽系的行星列表繼續擴大,也將是“類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圍繞恒星的天體。壹般來說,行星需要有壹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使其形狀約為球形,質量不足的稱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源於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就像它們在行走壹樣。

太陽系有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經過幾千年的探索,直到16世紀哥白尼確立了日心說,人們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之壹,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構成了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統——太陽系的主要成員。行星本身壹般不發光,而是通過反射表面的太陽光發光。在主要由恒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運動。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式的物質出發,九大行星可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土、火)、巨行星(木、土)、遠行星(天王、海王星、冥王)。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有三個特點:* * areal、各向同性、近圓形。所謂* * *平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壹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們以相同的方向圍繞太陽旋轉;近圓形意味著它們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

在壹些行星周圍,有壹個環繞行星運行的物質環,由大量的小天體(如巖石、冰塊等)組成。)並因反射陽光而發光。它被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壹直認為只有土星有環,後來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其他衛星的反射光都很弱。衛星的大小和質量差異很大,運動特性也很不壹致。在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所有其他行星都有不同數量的衛星。

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數十萬顆大小不壹、形狀各異的小行星,它們沿著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被稱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彗星數量眾多,行星際空間中漂浮的流星體更是不可計數。

雖然太陽系有很多種天體,但沒有壹種能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系中光和能量的來源。它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其半徑幾乎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它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其強大的引力牢牢地控制著周圍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使它們不可分離,有序地圍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作為壹顆普通的恒星,帶領著它的成員永遠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很多特征都接近地球。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較小,平均密度較大。類地行星表面有壹層由矽酸鹽巖石構成的硬殼,具有與地球和月球相似的各種地貌特征。對於沒有大氣層的行星(如水星),其外觀與月球相似,有環形山和犁溝;對於擁有稠密大氣層的金星來說,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了星星。後來,人們了解到地球本身就是壹顆行星。

(2)有環的巨行星和遙遠的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中的巨行星,稱為巨行星。它們有致密的大氣層,但大氣層下沒有固體表面,而是由沸騰的氫氣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本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三顆遙遠的行星被稱為遠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之後才被發現的。它們有壹個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大氣層,通常覆蓋著壹層非常厚的冰,如甲烷冰和氨冰,然後是堅硬的巖石核心。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70多年來,冥王星壹直是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最後壹個席位,自被發現以來壹直爭議不斷。經過天文學領域數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論,冥王星終於被“降級”並驅逐出行星大家庭。從此,這顆徘徊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只會和其他大小差不多的“兄弟姐妹”壹起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是指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性物理力,使其呈球形,並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根據新的定義,太陽系的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前發現的。

根據新的定義,具有足夠質量和球形形狀,但無法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壹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行但不滿足上述條件的天體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的11開始,新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質疑傳統的“九大行星”概念。天文學家發現了冥王星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壹些不同之處。冥王星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外的柯伊伯帶。這片區域壹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中有更多的大型天體圍繞太陽運行。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壹個直徑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在恒星的邊緣,它可能吸收了大量的宇宙塵埃。以太陽為例:大約40億年前太陽吸收了大量塵埃,塵埃相互碰撞粘在壹起。長期以來,存在著大量被稱為星子的行星胚胎。當時,至少有幾十億顆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是,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距較大,且彼此速度不大,碰撞後,小星子會被大星子吸引,吃掉。就這樣,大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都很高,碰撞後會散開,形成很多小碎片,然後這些小碎片會被大星子壹個接壹個吃掉。就這樣,星子越來越少。行星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行星是吞並時期沒有被吃掉的幸運兒。

行星的新定義是有爭議的。

行星新定義公布後不久,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的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根據行星新定義的第三個要求,地球也可能被驅逐。

12天文學家在《自然》網絡版上發表了反對冥王星降級的請願書。

2006年8月31日,12名天文學家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聯合發表了壹份“抗議冥王星降級的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天文學家還表示,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新行星的定義並不完全準確。

據說投票的天文學家只占全球天文學家的5%,有專家稱“這是壹個倉促的決議”。

據了解,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持續10天。由於資金問題,許多專家在最終投票前就離開了,只有幾百名專家真正參加了冥王星的地位投票。這樣的投票尺度被願意聯手的天文學家質疑。在請願書中,這些科學家指出,世界上只有不到5%的天文學家在布拉格會議上投票。在這樣的比例下做出這麽大的決定,實在沒有說服力。

65,438+02簽名的天文學家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的負責人艾倫·斯特恩和美國行星科學院的馬克·賽克斯。他們還請願反對冥王星降級的天文學家繼續簽名。艾倫·斯特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關於這個問題的辯論不會因為24日的決議而停止。因為有來自75個國家的2500多個國際天文學會,只有300人參與投票。這是壹個草率的決定,也是糟糕的科學。壹切都沒有結束。”

用動力學的標準來定義行星,會產生新的問題。

剛從這次會議回來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告訴本報記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就是把太陽系的行星和其他天體定義為三個不同的類別。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壹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球形);最後,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已經清理完畢。只有1900年前發現的8顆行星符合這些要求。

與投票程序不當相比,行星的新定義是參與請願的科學家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關於行星的第二種定義,請願的天文學家認為,新定義使用的是動力學而不是物質本身的特性,這是決定它能否成為行星的必要條件。而這個結果會影響到其他天文系統的定義,比如恒星、星系、星雲甚至小行星。因為在這些系統的定義中,動力學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根據行星新定義的第三個要求,地球也可能被驅逐。

這些天文學家指出,如果遵循新定義的第三條,那麽地球、木星等行星將不符合定義,將被“驅逐”。新定義的第三條說,行星應該有足夠的引力來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區域。按照這個定義,地球、土星、木星的軌道之間有很多小行星,所以不能認為是“清理軌道附近的區域”。

除了這些簽名的天文學家,參加投票會議的威廉姆斯大學天文學家傑伊·帕薩克(Jay Pasak)仍然堅持冥王星是壹顆行星。他說:“這次會議的精神在於規範未來的科學發現和行為,但不應該是對過去的否定。”

洛厄爾天文臺主任米利斯也表示,希望增加新的行星,不排除冥王星。

附:1。行星的定義:

A.天體;b .繞太陽運行;c .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性體力,使天體呈球形;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符合這壹新定義的人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壹共八顆。

2、矮行星的定義:

A.天體;b .繞太陽運行;c .其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性體力,使天體呈球形;d .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e .不是衛星。

符合這壹定義的人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和澤娜,壹共三顆。

附加信息

谷神星:直徑約950公裏,距日本平均距離約4.2億公裏,公轉周期約4.6年。原本屬於小行星的範疇。

冥王星:直徑約2400公裏,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59億公裏。革命時期大約有248年了。冥王星有三顆衛星,卡戎,S/2005 P1和S/2005 P2。後兩顆衛星直徑約50至60公裏,公轉周期分別為38天和25天。原本屬於九大行星的範疇。

吉娜:天文數字是2003UB313。吉娜是它的昵稱。其直徑在2300-2500公裏之間,與日本的平均距離約為6543.8+06億公裏。革命時期大約有560年的歷史。2003年新發現的天體,正是因為它的發現,引發了太陽系天體分類的爭論。既然冥王星是行星,那麽澤納應該會成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

卡戎:它的直徑為65,438+0,200公裏,圍繞冥王星旋轉。公轉周期等於冥王星的自轉周期6.4天。雖然卡戎的直徑比谷神星大,但它是冥王星的衛星,因此不屬於矮行星的範圍。

3、太陽系小天體的定義:

A.天體;b .繞太陽運行;c .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

最初的小行星、彗星等。它們都屬於太陽系中的小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