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開心的時候,是命運給的長假。當假期有壹天結束,生活才真正開始。
不開心的時候要學會三個“取悅自己”,這樣以後的生活才會滿意。
01
讀自己:看自己,認清方向。
人生如長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難免。抱怨的人會困在原地,審視自己的人會重生。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事業低谷時進行了充分的反思,找到了事業的方向,最終“扶清倒”,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曾國藩起初信奉儒家“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所以直爽,不給人面子,甚至敢勒索鹹豐帝。
1857年期間,太平天國如日中天,清朝只有曾國藩訓練的湘軍可以與之對抗。
恰好曾國藩的父親去世,按規定曾國藩要操心三年,但太平天國攻勢兇猛,鹹豐帝就把他留住了。
曾國藩不知好歹,趁機敲詐,讓皇帝給他壹個總督的權力。
於是,皇帝擺擺手說:“那妳就回家著急吧。”
曾國藩驚呆了。他以為皇帝用人會妥協,但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曾國藩的事業到了低谷。
回國後,曾國藩壹直在想:“皇上不信任,同僚不跟他走。他做錯了什麽?”
曾國藩在郁悶的時候,把自己讀過的儒家經典看了壹遍,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最後,他把目光放在了薄薄的小冊子《道德經》上。
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發現,道德經中所謂的“弱勝強”是入世時應該秉持的道理。
看似消極的出世,其實是積極的入世,因為走彎路更能達到目的。
想到這裏,曾國藩完全明白了,激動地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八個大字:“大柔不柔,剛而不剛。”
這種思想上的轉變,讓曾國藩在後期走得越來越穩。
很多時候,低谷是命運的饋贈,給妳時間反思自己,然後以全新的姿態重新開始。
02
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先破而後立。
有人說,“敢爭者地上有路,敢破者處處有路。”
明代大學者王陽明壹生都在不斷地破與立,最終找到了方向,建立了心學。
人要想超越自己,只有投身遊戲,打破舊規則,建立新規則,才能實現自我超越。
王陽明很小的時候就對老師說:“人生第壹件事就是讀書,做壹個聖人。”
這句話奠定了他人生發展的道路。
為了尋找聖賢之道,王陽明有壹段“五溺”時期,即在五事上迷失了方向。
他們是俠義、騎射、、神仙和佛老。
這五個方面對王陽明的事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是聖賢之道。
在此期間,王陽明還上演了壹出以朱的“知事”說為基礎的“守仁”。他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不但沒看出什麽道理,反而病倒了。
這使王陽明懷疑朱的理學。
直到三十五歲那年,因為仗義執言得罪了劉瑾,被發配到貴州隆昌。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開始反思:“我因仗義執言,被發配到龍場,聖賢之道未見。現在我有生命危險。奉行聖賢之道有錯嗎?”
激烈的內心沖突終於在壹個晚上出現在王陽明的心裏。
壹聲大笑劃破夜空,是的,他意識到了。
他說:“求實於外物是大錯,聖人之道在人皆心中。”
俗話說:“打破外物才能看到真空。”
縱觀王陽明悟道的過程,是壹個破外求真的過程。
先破而後立,超越自我。打破舊習慣,創造新氣象。
03
取悅自己:取悅自己,身心自在。
有人說:“為了讓自己保持壹塵不染,人難免會厭倦人情、名利,但懂得生活的人會把身心自由和愉悅放在第壹位。”
季羨林先生曾說,“人生100%的不可得,但人生是不完整的”。
既然人生不完美,那就安心度過余生吧。
在北大,季老師是著名的教授,但在生活中卻像個灑脫幽默的鄰座。
《清華校園日記》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證明。日記記錄了季先生大學時的壹些想法和情緒,其中不乏偏激之詞。
出版時,出版社考慮到季先生的形象,建議做適當刪減。
季先生說:“我壹個字也沒改,壹個字也沒刪。我不是聖人。我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了自己。”
這壹行動得到了率,贏得了壹致好評。
季先生經常隨便吃。他說,“讓卡路裏和維生素見鬼去吧。覺得好吃就吃。我心裏沒有負擔,胃口也很好。”
有壹年中秋節,季老特地去了北京莫斯科餐廳,品嘗了他們最有名的啤酒和冰淇淋。
朋友趕緊囑咐:“妳身體不好,不能吃冰淇淋之類的。”
季先生幽默地回答:“我是豬,什麽都能吃。”
在學術界,季先生是公認的學術大師。為了擺脫名利的束縛,他堅決不要任何頭銜。
2007年,季老師壹舉拋開三個頭銜——國學大師、學科帶頭人、國寶。
他幽默地說:“等我贏得三個桂冠,我就自由了。”
做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管壹切,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這輩子很高興妳來了。
只有身心舒暢,才能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感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