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香奈兒推出春夏時裝系列包款,長這樣:
2014年,Dior推出壹款春季服裝,也有相似的線條和色彩:
但他們都還不如YSL走的快,早在1965年,YSL就推出了壹套同樣風格的裙子:
仔細觀察,妳會發現它們有同樣的元素:格子和三原色。
所有這些奢侈品的靈感來源,都來自於下面這個人:
蒙德裏安。
他是20世紀上半葉風格派的代表人物,以畫各種各樣的格子聞名:
那麽,這些看起來簡單不能再簡單的格子,到底好在哪裏?以至於設計界和時尚界的大牛都紛紛向其致敬?
原因就在於,蒙德裏安的格子,實踐了“少即是多”的原則,表面上看起來簡簡單單,但實際上卻大有乾坤。
在這些格子裏,他試圖用抽象的形式,表現普遍的宇宙法則。
蒙德裏安的作品簡單到什麽地步呢?
線條只用直線。
色彩上基本上用的是紅黃藍三原色。
為什麽?蒙德裏安為什麽選擇了這種看起來簡單至極的形式?
這和蒙德裏安的藝術理念有關。
讓我們想想,繪畫的本質是什麽?
是把對象模仿的很逼真嗎?
不是,攝影機的發明,使普通人隨手拍壹張照片,都比任何壹個老大師畫的作品更要逼真。
是在二維的平面畫布上創造出空間的深度嗎?
不是。在營造立體感這壹點上,雕塑要遠勝於繪畫,因為雕塑本來就是三維的、可觸摸的。
在蒙德裏安看來,繪畫說白了,就是壹種造型關系——也就是構圖和色彩。
米開朗琪羅曾認為雕塑高於繪畫,原因很簡單,就因為雕塑是壹種真正的空間的藝術。
比如,妳看達芬奇的《巖間聖母》:
畫得那麽和諧穩固、主次分明,其實就是因為他使用了金字塔構圖。金字塔的頂端匯集於聖母頭部,因此她是整個畫面的主角。
妳再看梵高的《星夜》:
大面積使用冷色調,使人們能感受到夜的深邃冷清,但同時輔以熱情溫暖的星光,讓人感到有絲絲縷縷的溫情滲入心中。
說白了,繪畫的核心其實就兩個:構圖與色彩。
在蒙德裏安看來,那些所謂的形象遮蔽了繪畫的最為核心的東西,於是他就不斷做減法,將繪畫縮減至最基本的要素:線條和色彩。
不要任何可識別的具體形象,不要任何豐富多姿的顏料色彩,最終,連線條和色彩都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 線條只有直線,色彩主要是三原色;顏色只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立體感和形象性被完全消除了。
摒除壹切可識別的主題,對揭示普遍法則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來看看蒙德裏安最經典的壹幅作品:《紅黃藍的構成》
這幅畫乍看上去,觀眾會覺得非常簡單:不就是直線和色塊嘛,給我壹把尺子,我也能畫出來!
但實際上,認真審視這幅畫,妳會感到,它雖然簡單,卻非常和諧,非常有序,讓人感到賞心悅目,讓人感到這幅畫確乎是出自壹個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手筆,而非壹個藝術門外漢心血來潮的塗鴉。
這樣的合適感是怎樣實現的呢?
首先,我們註意到,他的黑色線條粗細不壹。
這是蒙德裏安有意為之,在他看來, 視覺運動的快慢和線條粗細有關,線條粗的話,視線就移動得慢壹點;線條細的畫,實現就移動得快壹點。
動感由此形成。除此以外, 這幅畫的動態平衡還來源於不對稱構圖。
畫面的左上角,是壹個巨大的紅色正方形,因此在對角線的另壹端,就用壹個藍色正方形來平衡。
在另壹條對角線的右側,則安排了壹個瘦長的黃色長方形,以此來抵消另外兩個色塊的重量。
白色比其他的顏色要輕壹些,卻占據了更大的空間,因而取得了和其他色彩相平衡的地位。
這些色彩,沒有哪壹個能占據主導地位,它們都在公平競爭。
通過這種安排與構造,蒙德裏安成功實現了畫面的平衡與和諧。
連他本人都說:“新造型主義代表平等,因為各個部分雖然存在不同,它卻能使每壹部分都擁有其他部分壹樣的價值。”
曾經我向壹個朋友展示這幅畫,問她看到了什麽。
她回答說,看到了各種顏色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是這樣嗎?
妳如果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這幅畫裏, 沒有壹個真正意義上的用線條構成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所謂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只不過是蒙德裏安巧妙地利用了黑色線條和畫布邊框建構出的壹種錯覺而已。
於是再仔細審視,我們會覺得,這個畫布好像是從壹塊更大更完整的作品上切割下來壹樣,被攔截的邊線無限地向畫面外部延伸。
這幅畫沒有展示任何生動具體的形象,卻依然能夠讓妳無限腦補,這就是這幅作品的魅力所在。
讓我們再回顧壹下這幅畫的精妙所在:
有人認為,創作這樣壹幅作品,不需要多高超的繪畫技巧。
果然是這樣嗎?
執教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的藝評家James Elkin曾帶領學生做過壹個實驗。
他帶領學生來到博物館模仿大師作品。壹個學生向他表示,自己想要臨摹蒙德裏安的作品,James有些不以為然——這有些太簡單了。
但結果卻打了他的臉。事實證明,蒙德裏安的畫並沒想象中那樣好模仿。
如果妳從右邊的邊線開始畫,妳會發現這裏蒙德裏安改變了主意, 線條在畫布邊緣處戛然而止,但並未抵達邊緣。
如果妳蹲下身,逆光往上看這幅畫,從畫布的紋理可以看出蒙德裏安畫作中黑色長方形用的顏料較薄,因此看起來,黑色長方形周邊的那些黑線好像高於長方形似得。
再看黃色的區域,會發現這個部分顏料非常厚,因此那些黃色色塊像是浮在線條表面壹樣。
這幅畫的表面紋理豐富密實,看上去均勻協調,比如藍色區域,妳幾乎可以想象出蒙德裏安是如何用硬筆刷來回刷過顏料的表面。
James的壹個學生試圖畫出這種厚實細密的紋理,但結果卻是這樣的:
所以,蒙德裏安的作品乍看起來很平面,但在這平面之上,卻有細微的深淺,精細的筆觸,換句話說, 他幾乎是把繪畫當成雕塑來做。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蒙德裏安表面上平平無奇的畫作,不僅僅體現出他高超的制圖技巧,更體現了他深邃的哲學思考。
這正體現了少即是多的原則: 壹個作品,讓妳感覺非常簡單,但其中卻蘊含了藝術家無窮的匠心。
這同時也告訴我們, 把壹個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自能收獲意想不到的碩果。
這種原則,恰恰適合我們用壹顆簡單純粹的心,來應對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
也正因為如此,各行各業的設計都不約而同地向蒙德裏安致敬。
比如,荷蘭的海牙(蒙德裏安老家)市政廳:
1999年,美國藝術家Emily Duffy以蒙德裏安作品為原型噴塗了整輛車,並同時設計了與之對應的服裝和物件,這輛車成為了當時藝術車展上令人矚目的焦點。
巴黎創意團隊PA Design,打造了壹款蒙德裏安彩色便簽紙。將紅色、黃色、白色和藍色等不同顏色的便簽紙組合在壹起,加上保留的適度空隙,***同構成了壹幅抽象畫。
甚至身邊常見的格子衫,Windows的標誌,或多或少都受到蒙德裏安的影響。
這便是大師的意義:妳或許不了解他,但妳的生活,卻無處不受到他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