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
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毛主席親自向全國農村建設工作者發出的號召,那時候的大寨村是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壹村”。
但是在此之前,大寨村的百姓全部都是靠天吃飯,常常會忍饑挨餓。
在大寨村的兩位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和郭鳳蓮的帶領下,大寨村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才成了毛主席點名表揚的中國鄉村。
大寨村的發展路上坎坷不斷,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如今的大寨村在“鐵姑娘”郭鳳蓮的帶領下,又有了壹番新的景象!
大寨村位於太行山腹地,依虎頭山而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人民公社運動中屬於昔陽縣大寨公社。
在建國之初這裏是壹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農民們耕作的土地被這裏的地勢分成了坑坑窪窪的壹片又壹片。僅僅只有七百畝面積的土地,卻大大小小的分成了四千七百多塊,人們把這樣的情況稱之為 “七溝八梁壹面坡” 。
而且這些土地所處的位置堪稱奇葩!有的遠在山林峭壁間,有的在縱橫溝壑邊,人們想去農田裏幹壹次活都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這樣的土地顯然也不會有好收成,糧食是出了名的產量低,七百畝的土地每年糧食收成不足兩百斤,這讓當地的農民有苦難言。
1953年,大寨村的幹部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始在全村範圍內實行農業集體化,陳永貴接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職務,帶領大寨村的人民百姓慢慢地改變了這裏的惡劣情況。
陳永貴是壹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祖上幾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百姓,他清楚地知道現如今大寨村的地形地貌並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所以 在提高糧食產量之前,必須先解決土地的問題。
陳永貴擔任村幹部之後所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愚公砸山”, 他號召當地的人們拿起手中的鋤頭和洋鎬,率先開拓山林間的土地。
大寨村的人們除了有限的鋤頭、鐵錘,甚至用自己的雙手在壹點點地刨開土地。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寨村人民的努力勞動終於有了收獲。
大寨村的人們在坑坑窪窪的土地上連續奮戰了十年的時間,他們建設了層層梯田,以前七零八落的土地現在看上去整整齊齊。
而且陳永貴和當地的工人們通過努力挖築了引水渠,可以引水澆地,解決了當地幹旱問題, 從此大寨村不用再靠天吃飯了!
到1963年的時候,大寨村的糧食畝產量已經由當年的不足兩百斤猛增至七百多斤,在五十年代末期全國華中華北地區遭遇百年難遇的饑荒時,大寨村甚至還有余糧提供給國家,這就是他們辛辛苦苦“砸山”十年的成果。
正當大寨村的人們為如今的成果歡呼雀躍時,壹場特大級的洪水再次給了他們當頭壹棒。
大寨村地處黃土高原,平日裏降雨少得可憐,基本上是 十年九旱 。正因如此,陳永貴才特地引水渠灌溉。但是如果遇到暴雨的話,很容易引發山洪,對農田造成致命的打擊。
陳永貴之前在治理土地的同時,也帶人修繕挖掘了當地縱橫林立的溝壑,其間發生了幾次山洪也是有驚無險,並沒有對他們造成太大的損失。
但是1963年的洪水顯然和之前不同。
這年夏天,大寨村農田裏的糧食長勢極其好,村民們都在感慨著今年又是壹個豐收年,不知道農田的收成會不會打破之前的記錄。
8月份,壹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降臨在了大寨村,大雨接連不斷地下了壹個星期,大寨村的溝壑中早已經積滿了渾濁的雨水,不久之後就漫了出來。
山洪壹路咆哮著,肆無忌憚地沖向了大寨村人民辛辛苦苦修繕好的梯田,大寨村人民之前辛辛苦苦整理完善的土地在洪水面前不堪壹擊,毀去了壹大半,還有壹些村民的住房都在洪水的沖擊下只剩下了殘骸。
全村有接近200間房屋在洪水中毀於壹旦,可以住人的房子僅僅剩下了十七間,大寨村的人們忍不住失聲痛哭。
面對老天的捉弄,陳永貴沒有輕易放棄。他在第壹時間扛起工具,親自參與到了重建家園的工作當中,他努力地做出微笑的表情,勸告鄉親們: 沒事兒的,這次洪水中我們沒有壹個人丟掉性命,只要我們人還在,那麽家就還在,用不了多久我們又是那個大寨村!
他帶領當地人民再次扛起了鋤頭,和十年前帶領鄉親們改造田地的時候幾乎壹模壹樣。
重建家園的道路是極為艱難的,他們只有殘存下來的簡單工具,卻需要“虎口拔牙”,從虎頭山裏壹塊兒壹塊兒鑿出需要的石料。
大寨村前任書記賈進才親自帶著當地男人們進入深山,他們砸碎了兩枚堅固的鐵錘,毀壞了十幾根鐵棒,最終才成功地取得了建造房屋的石料。
大寨村人民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在第二年春天才將村莊恢復到以前的樣子,這時候的大寨村煥然壹新,全然看不出這是受過洪災之後的樣子。
大寨村艱苦奮鬥的精神贏得了黨中央的高度贊揚,毛主席親自對此做出了批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
當時全國的農村農業發展到了瓶頸期,糧食產量不增反退,國家領導人為此愁白了頭發。
唯有大寨村壹枝獨秀,連續十年的時間糧食產量快速增長,甚至可以養活周邊幾個村莊的人民。
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寨村是舉國皆知的“明星村莊”,有上千萬人前來參觀大寨村的種植模式,其中不乏壹些外國友人。
黨中央領導人也前來大寨村取經,讓全國各地的農村向大寨村學習。 在六七十年代,大寨村以自己獨壹無二的魅力影響著全國大大小小的村莊。
後來,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因為自己的出色表現去往中央任職。走之前他把發展大寨村的重任交給了二十六歲的郭鳳蓮,不久之後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次高潮。
郭鳳蓮於1947年出生於山西晉中昔陽縣,她從小就跟隨自己的外祖母生活在大寨村。
當她開始懂事的時候,正是陳永貴率領鄉親們如火如荼地改造村莊的時間,她親眼目睹了窮山惡水的大寨村在鄉親們壹雙雙布滿老繭的手的勞動下變得越來越好。
小小的郭鳳蓮受到了觸動,她也飽含熱情參加了大寨村的農田改造活動,積極地投入到了當地的村莊建設隊伍中。
郭鳳蓮雖然是壹個女子,但是辦起事來卻根本不輸於男兒。行動果斷,辦事精練,年紀輕輕就成了陳永貴的左膀右臂,時常被委以重任。
大寨村遇到洪災的時候,郭鳳蓮還很年輕,她看著鄉親們的努力在壹場洪水的侵襲下付之東流,壹向堅強勇敢的郭鳳蓮紅了眼眶。她壹聲不吭地扛起了鋤頭,跟上陳永貴的腳步,開始了重建家園的任務。
當時村子裏各有分工,郭鳳蓮被人們選舉為“鐵姑娘隊”的隊長, 每天率領村子裏的娘子軍們上山下地,直到日暮西山,才遲遲回村。
196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鵝毛般的大雪下個不停,以郭鳳蓮為首的大寨娘子軍們頂著凜冽的北風在山林間穿梭,拾柴火,撿幹草。
大寨村的男子都被這壹群不服輸的女孩所感染了,壹個個在寒風刺骨的大冬天裏忙得熱火朝天。就這樣鄉親們相互鼓勵,相互幫助,才讓大寨村恢復了全新的面貌。
郭鳳蓮接任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之後,她沿著陳永貴的老路穩紮穩打,並且在此前的基礎上采取了壹系列新的措施。
學習山東農民在石頭縫裏種樹的經驗,在改造農田的同時開始在虎頭山上種植樹苗,率先開始了全國綠化工作。
他們開山鑿石,掘土擔水,不怕煎熬,壹步壹步地把光禿禿的虎頭山變成了綠樹成蔭的全新面貌。
在郭鳳蓮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那些年裏,黨中央每次召開全國農村會議的時候,總會提到她的名字。 在黨中央的支持和鼓勵下,郭鳳蓮更是鐵了心要讓大寨村做全國農村的好榜樣。此後幾年大寨村的糧食產量再次迎來突破。
1978年是大寨村的壹個轉折點,這年的大寨村糧食產量依舊穩步增長,但是在黨中央召開的農村建設會議上,有同誌對“農業學大寨”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因為這些年來很多農村打著“學習大寨村”的口號,但往往虛有其表,並沒有真正地改變農村建設的現狀。
讓郭鳳蓮更加震驚的是,壹直以來是全國榜樣農村的大寨村竟然落伍了!
在這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十八位農民不顧壹切地簽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協議書,從此中國農村的建設方向就此改變。安徽小崗村成了中國農村的傳奇,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影響著千萬個中國農村,代替了大寨村此前在中國農村的地位。
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郭鳳蓮漸漸陷入了迷茫,郭鳳蓮和大寨村的鄉親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艱苦奮鬥,才把窮山惡水的大寨村變成如今的這般景象。
她不知道為什麽他們用了二十年時間 探索 出來的農村建設發展的道路沒有在全國提倡,反而小崗村的包產到戶在短短的時間內就風靡全國。
郭鳳蓮百思不得其解,她已經習慣了傳統毛主席帶領下的公社模式,在短時間內是極難調整的。
八十年代初,郭鳳蓮被調離了大寨村,去往晉中果樹研究所任職。
郭鳳蓮離開之後,大寨村的現狀並沒有改變,在之前的日子裏,大寨村壹直都是農業發展的典範,曾經的榮譽是不容易忘卻的,如今卻成了他們發展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新上任的幾任黨支部書記依舊禁錮在之前的發展模式中,沒有跟上改革發展的潮流,大寨村漸漸落伍,已經跟不上全國大多數農村改革的腳步。省委領導多次視察,調任幹部,也是無濟於事,人們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
1991年,大寨村曾經的“鐵姑娘”郭鳳蓮在鄉親們的期盼下,時隔十壹年再次回到了這個充滿回憶的村莊擔任黨支部書記。
在外工作的這段時間,郭鳳蓮曾經去往多地考察,見過了其他農村的發展模式,也聆聽了鄧小平同誌對農業改革的經驗總結。 她有信心從之前的發展思路中走出來,帶領大寨村的鄉親百姓,重新恢復往日的榮光。
郭鳳蓮安排大寨村的幹部們去往全國發展好的農村實地考察,借鑒經驗。當然,並不是盲目地學習,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毛主席和鄧小平同誌“實事求是”的理念,並結合大寨村當地的情況。
大寨村由於特殊的地形地勢,想要尋求改革發展必須突破單壹農業種植模式,在其他方面尋求突破,郭鳳蓮還是帶領鄉親們依托大寨村建立企業,開始了漫長的轉型之路。
郭鳳蓮只是提出了壹個思想輪廓,她沒有資金,沒有經驗,壹切都是白手起家,從零做起。 從農業向企業的轉型非常艱難,但是“鐵姑娘”郭鳳蓮並沒有認輸,她壹邊摸索壹邊改革,帶領大寨村的鄉親們興辦企業。
為了學習先進企業發展的模式,郭鳳蓮和宋立英兩人前往上海這樣的先進城市學習經驗,在上海大都市她們見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第壹次看到了人們 娛樂 的卡拉OK機,第壹次品嘗到了上班白領常備的咖啡,第壹次看到了縱橫林立的高樓大廈……
郭鳳蓮感觸頗深,她沒有好高騖遠地想著把大寨村建設成為如上海這般的大都市,她只是想著讓大寨村盡早地成為“百萬元村”,讓家家戶戶都過上小康生活。
在郭鳳蓮的指揮改革下,大寨村辦起了服裝廠,酒水廠,甚至還成立了自己的經濟開發公司。
郭鳳蓮不僅是壹個農村幹部,還搖身壹變成了壹位企業領導人。 她走南闖北,在全國各地網羅人才,搜尋機會,甚至還請來了明星為大寨村的品牌代言。
短短幾年的時間,大寨村就煥然壹新,村子裏壹座座工廠和企業拔地而起,鄉親們也漸漸嘗到了轉型的甜頭。
進入二十壹世紀以後,大寨村的經濟發展再次陷入了瓶頸期。身為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兼大寨集團董事長的郭鳳蓮只有初中學歷,但是多年的經驗讓她深深地明白科學技術對於 社會 發展的重要性。
郭鳳蓮開始向大寨村引進技術和人才,和技術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村子裏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同時,郭鳳蓮還關閉了大量勞動密集型工廠,因為她發現這些工廠雖然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問題,但是對周圍的環境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不利於可持續發展。從長遠方面來考慮並不適合長期建廠。
郭鳳蓮認為長痛不如短痛,索性壹次性就將這些工廠全部關閉。雖然這會造成壹些村民的失業問題,引來鄉親們的非議,但是郭鳳蓮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關閉工廠。
郭鳳蓮和宋立英兩人商議,決定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也在大寨村發展 旅遊 業,她們兩人認為大寨村可以發展紅色 旅遊 。村子裏許多未經修繕的土窯洞如今卻派上了用場,經過改造之後就成了別具農家風味的特色民宿。
而且,在郭鳳蓮的建議下,目不識丁的宋立英也開始識字寫字,她親自給大寨村的紀念品簽名刻字,每天準時在 旅遊 紀念品售賣的商店和來往的遊客們交流,形成了大寨村壹道獨特的風景線。
如今的大寨村產業品類齊全,已經有三十多個不同種類的企業工廠。
而今這個常住人口僅僅只有幾百人的小村莊,年產值早已經突破了壹億元。郭鳳蓮回想起自己在上海發出的豪言壯誌,心中萬分感慨。
如今的郭鳳蓮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但是郭鳳蓮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她認為自己還能為大寨村做更多事,她想在有生之年帶領大寨村地百姓走上***同富裕的道路。
“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是郭鳳蓮壹直堅守的原則,從她當年還是頭戴草帽,肩扛鋤頭的鐵姑娘隊長時,大寨精神就在深深影響著她,如今郭鳳蓮已經是身居高位的大寨集團董事長,依舊堅守這樣的原則。
當年,年紀輕輕的郭鳳蓮從陳永貴的手中接過了建設大寨村的大旗,帶領大寨村的百姓們實現了第壹次騰飛。
在大寨村的建設發展落後於這個時代的時候,又是這位鐵姑娘帶領大寨村的鄉親們順應改革的潮流,開始了農村轉型,二次創業。
如今的大寨村已經蛻變為壹個企業型村莊,影響著周邊的村子。郭鳳蓮本人也不遺余力地帶頭幫助貧困落後的村莊。
幾經波折,大寨村實現了從村辦小作坊到現在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蛻變,不過郭鳳蓮老人如今發現了大寨村存在的新問題。
隨著大寨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年輕人失去了激情,不願意再進行改革奮鬥,寧願守著自己的壹畝三分地坐吃山空。
郭鳳蓮沒想到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思想覺悟卻有待提高。
如今郭鳳蓮工作的重心再添壹筆,就是向這些奉行“小富即安”年輕人們貫徹落實大寨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相信大寨精神能夠在郭鳳蓮的帶領下永遠的傳承下去,大寨的發展將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