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名為“Copyleft:中國的挪用藝術”的展覽,對來自西方的“挪用藝術”理論進行了拓展和轉化,認為中國的挪用藝術至少包括三種現象:與中國藝術傳統有關的復制;與西方現當代藝術相關的挪用;與當前社會現象有關的山寨。抄襲、挪用、抄襲是三種不同的方式和境界,可供參考。就當代藝術而言,盜用西方藝術的成功案例很多,張曉剛的《大家庭畫像》讓人聯想到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瑪格利特。張歡的綜合材料可以找到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安瑟倫·基弗的影子;還有蔡國強2006年在柏林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的裝置作品《撞墻》與博伊斯1969的作品《狼》的關系,劉小東與被視為當代英國最偉大畫家的呂西安·弗洛伊德,等等。
可悲的是,中國藝術家極力模仿的西方當代藝術並不是壹片凈土。美國流行藝術家傑夫?昆斯數次被多方指責抄襲;澳大利亞蒂姆·奧爾森畫廊(Tim Olson Gallery)終止了悉尼著名攝影師本·阿裏(Ben Ali)的工作代理,並取消了即將舉辦的展覽,原因是後者未經授權使用他人拍攝的圖片進行創作。在鮑勃·迪倫的展覽中,有幾幅來自攝影作品的作品圖像;日本藝術家田被曝抄襲意大利藝術家的多幅油畫。
阿爾貝托·蘇吉獲日本政府文化部頒發的2005年藝術獎...
中央美院教授尹雙喜也提到了另壹個現象——藝術家的自我抄襲。在當今寬松的創作環境和全面的信息享受渠道下,壹些知名藝術家找到了自己成功的風格模式,進行重復制作以滿足資本的需求。他們十幾年的作品沒有突破和創新,看起來都壹樣。漫步在今天的當代藝術展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簡單拼貼(不同背景元素的拼貼,組合成另壹個作品)和語言轉換(比如將文字轉換成二維碼)的作品。這種藝術創作手法的陳舊和單壹,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造成了藝術市場的泡沫。這種模仿是壹種傳統和慣性,也是藝術界值得反思和關註的現象。
當代青年藝術創作者因“借鑒”和“臨摹”引發的糾紛並不少見。在濟南第七屆中國體育藝術展上,李月亮的油畫《小時候》和胡武功90年代拍攝的《俯臥撐》幾乎壹模壹樣,只是把銀鹽換成了顏料,照片是繪畫克隆的。今年6月,在某網站主辦的“中國夢當代藝術展”上,畫家劉被指抄襲青年藝術家何承東的油畫《如果夢》,未經任何改動或再創作就署名展出,並刊登在該網站的展覽預告中。在今年夏天的壹次展覽中,也發生了壹件展出作品涉嫌抄襲他人畢業創作的事件。
借鑒還是抄襲,如何界定兩者的界限?
原創更多體現在想法上。
康定斯基在《論形式》壹文中
“模仿”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壹個缺乏天賦的藝術家——也就是壹個缺乏藝術內在追求的藝術家——把別人創造的形式為己所用,混淆大眾。”德國藝術史學家托托·海澤(Teuto Heizer)在他的論著《關於偉大的藝術作品》中提到,藝術模仿者的作品,除了“表面上”的相似外,總是比原作更加“極端、躁動、誇張、挑釁、耀眼”。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藝術家和評論家都認為,沒有壹個明確統壹的標準來界定抄襲和借用的區別,更多的是需要根據具體的作品來分析和認定。
臨摹在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中是壹種非常重要的創作方法,其本質是借鑒。明清畫家模仿、臨摹古人的畫很多。他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體驗和升華自己的心境,是因為他們認為傳統藝術有傳統的範式,學習範式是他們壹生的追求。這是當時觀念下形成的傳統學習、傳承和個人創作規範的大框架。
中國藝術宮副主任李磊認為,與二三十年前相比,今天更加重視和強調藝術作品的原創性。壹方面,在當今的文化思維觀念中強調藝術本身的創造性,另壹方面,藝術作品的商業化和市場化是以保證藝術的原創性為前提的,這也會涉及到知識產權的保護。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宇表示,進入20世紀後,觀念的獨創性壹直被視為藝術作品的主要價值標準,當代藝術的主要呈現範疇其實就是觀念的呈現。當代很多藝術作品都有借鑒其他作品的先例,有些是戲仿和挪用。比如壹些政治波普作品對原著經典形象的戲仿,這種挪用和借鑒還是有區別的。在當代藝術中,借用現有產品進行創作,其實是壹種觀念的更新和顛覆,也是對繪畫本身的反思。
關於當代藝術原創性的定義,很多學者的觀點基本壹致:當代藝術的原創性不是體現在作品的材料和圖式上,而是體現在思想上。當代藝術家往往有獨特的想法或做法來借用、挪用和改造,或者用壹種新的方式來表達有意義的東西,這是當代藝術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征,眾所周知,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風格受到塞尚後期作品的影響,他的雕塑與非洲的土著雕塑直接相關。但是,主動學習前人的經驗並將其轉化為個人創新的動力,和竊取別人的思想作為名利的捷徑,是有本質區別的。康定斯基在《論形式》中說:“如果壹個藝術家用別人創造的壹種形式來表達他內心的沖動和體驗,也就是說,如果這種借用符合他內心的真實,那麽他完全有權利這樣做。”
事實上,針對日益猖獗的抄襲現象,我國法律有相關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7條中,對很多侵權行為都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和處罰原則,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難真正執行。根本原因是抄襲和借鑒的界限沒有硬性標準,只有主觀判斷。青年藝術家莫凡認為,藝術創作本身是壹種極其自由的個人行為,就像上面提到的現成藝術壹樣,重在思想的闡述,而不是實物本身。壹件作品是否涉嫌抄襲,大概可以從作品的實物(概念)的相似程度,以及雙方提供的草圖、文字、圖像尤其是創作的時間點來判斷。
部落虎創意
藝術生態可以越來越好。
就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而言,雖然短時間內沒有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從鼓勵原創、拒絕抄襲的角度來看,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楊宇說,年輕藝術家在美院的經歷更多,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高等藝術院校在教學理念上的指導。如果藝術創作離開了原創,就會導致價值標準的混亂,因此抄襲和跟風復制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借鑒是藝術創新的必由之路,在原創的基礎上進行有限的借鑒是允許的,也是應該適當容忍的。對此,他提出了建設性的具體措施,即藝術界可以設立壹些鼓勵原創的獎項,可以與其他等級獎項分開設立,獎勵那些有創新和獨特想法的作品。也許他們的藝術素質不是最高的,但作品創作過程中體現的原創精神是值得關心和鼓勵的。希望藝術家借鑒大家的風格和格局,有長遠的眼光和規劃,珍惜和發揚自己的原創思維。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顧成峰認為,當代藝術的原創性主要體現在思想和觀念上。要區分概念原創和形象原創。當形象借用和挪用不可避免時,更應該註重鼓勵概念原創。
另外,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在具體的展覽操作層面,也可以通過策展人、學術專家等環節來規避。“作為策展人,妳必須有深厚的專業素養,開闊的視野,看過大量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大型展覽的作品。”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表示,近年來,今日美術館舉辦了許多關於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為了鼓勵原創,博物館提出作品必須與個人成長經歷相關。因為經歷不同,生活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作品與藝術家所處的環境直接相關。這些經歷永遠都是原創的不可復制的東西,他們的作品也會受到大家更多的關註。他認為,壹個藝術家只要真實地表達他所處的環境和內心體驗,就是最有生命力和原創性的。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表示,很多展覽在選擇作品或與藝術家合作時都會強調。
“作品不能涉及抄襲或與他人作品有版權糾紛”,也會有學術判斷。但如果部分作品仍有爭議,僅憑個人之言就貿然判定抄襲是不合適的,仍有討論的余地。作為壹名年輕的藝術家,莫凡有更深的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藝術家在生活中發現、提煉、升華並付諸實踐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創作就會索然無味,創作不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個人的創作思維永遠是主體,也是藝術家形成個人風格和特色的關鍵。創作往往涉及借鑒,但借鑒壹定不是抄襲。”
只有鼓勵原創,我們的藝術生態才能越來越好。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