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猛龍鎮雙塔是指曼飛龍塔(白塔)和塔布蘭(黑塔)。傳說大猛龍黑塔是借了釋迦牟尼的右腳,給這裏的傣家人帶來了寶貴的財富;而曼飛龍白塔是借了釋迦牟尼的左腳,給傣家人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塔布蘭(黑塔) 塔布蘭是西雙版納代表性的佛塔之壹,又稱大猛龍黑塔,修建於公元784年,1202年(南宋嘉泰二年)重建,現存塔體系於1992年修復。2002年11月21號,被景洪市政府公布為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布蘭由主塔和四座子塔組成,屬磚土結構外敷白灰的實心塔,分為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主塔形狀為方基、圓形葫蘆體、圓錐形塔尖,高約15米。基座每層臺邊刻有花紋圖案,四個角各立有由龜、蛇、孔雀、巨蟹托底的蓮花柱和高約3米的葫蘆狀子塔,塔底有佛龕,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縮。剎座為覆鐘式蓋頂,剎身有仰蓮、相輪,剎桿上飾有刻著花卉圖案的圓形銀片,塔尖飾以寶石等。整座塔做工細致精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曼龍飛塔(白塔) 曼飛龍白塔建於1201年(傣歷565年),筍塔由壹座母塔和八座子塔組成於墻圍著母塔母塔高16.29米,頂上裝有銅制“天笛”。挺立峭拔。八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3米。頂上掛有銅制佛標,壹遇風吹,子母塔上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1988年曼飛龍白塔被國務院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是傣族風情集中展示的節日,時間為每年的公歷4月17——20日,為期三至四天,頭兩天為送舊,後兩天為迎新。節日期間,潑水、賽龍舟、趕擺、放高升與丟包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項目。潑水的那壹天,人們先到佛寺浴佛後,才能相互潑水。
嘎湯帕節,是哈尼族為紀念祖先的節日。“嘎湯帕”哈尼語為“萬物更新”或“紀念祖先湯帕”。節慶期間,哈尼人穿上節日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請親朋,***慶新年。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們不論年齡大小,都要做壹個陀螺,大家到開闊的場地上開展打陀螺比賽。
拉祜擴也節,是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拉祜擴也”節這天(每年農歷小年十五),整個村子打掃得幹幹凈凈,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蕩秋千、打陀螺、跳歌,***同辭舊迎新。 貝葉文化 貝葉文化,是因為保存於用貝葉制作而成的貝葉經本裏而得名。
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定的經書和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三個方面。
傣族是西雙版納各民族中唯壹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稱為“傣泐文”,傣族文字的載體,沿用至今的除了民間用近代的紙書寫外,抄寫佛經的主要是“貝葉”。貝葉是取自壹種叫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壹套特殊的制作工藝制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 無字文化 哈尼族沒有傳統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為其創制了壹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他們的文化都是靠口傳心授或傳統習俗代代流傳。 慢輪制陶技藝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是雲南原始的傳統手工制陶術。其特色是慢輪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制作主要工具有轉輪、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藝流程包括舂土、篩土、拌沙、滲水、安裝轉盤、制坯、打坯、幹燥、準備燒陶、燒陶等環節。用料上以泥土加砂石料來改善成型性能。
傣族傳統制陶是中國原始陶藝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