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封很有名的詔書,也是壹封很復雜的詔書,雖然只有短短三百多字,卻藏盡了風雲亂世各種角色的較量與妥協壹壹被迫下臺的帝王家,愔藏陰謀的野心梟雄,激情偏執的反對派,隨潮流而動的廣大民眾中國人向來在乎場面上的說話套路,而要說到當時最大的場面,恐怕沒有比這更大的場面了,從這個角度上講,這封詔書可以說是中國高端話術的壹個範本,沒辦法,中國人就這樣,越是金字塔尖的中國人越這樣,甭管多憤怒,多卑鄙,多陰謀,多怎麽樣,總之,話要說得既隱而又隱,又顯而易見,即便底下刀光劍影,面上也要從容堂皇。
咱們今天聊這封詔書,不從別的角度,就從這角度來,咱們壹起來看看,這封三百多字的詔書究竟用了哪些中國人的高端話術,這些話術下又隱藏了哪些玄機。
壹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遺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這是詔書開篇第壹句。中國人說話向來講究事出有因,很多時候這個因還會大書特書,極盡渲染之能事,但到這裏大家夥發現沒,這個因不僅說得很幹癟,而且很陰陽很顯然,上來這第壹句是說給反對派和民眾聽的,民軍起事,各省相應,話說得毫無色彩就是另壹種心理色彩,而九夏先沸騰,生靈後塗炭,這就是典型的陰陽話術了,先褒後貶,面上是承認,隱藏的卻是不茍同,中國人意味深長地表態,這陰陽話術就是個典型。
不陰不陽幹癟地說完因,袁世凱就迫不及待地亮相了,這是在告訴各種角色,他袁世凱才是這場大局的主角。這叫什麽?順理成章下的先聲奪人。
二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土露於野,徒以國體壹日不決,故民生壹日不安。”
這是詔書第二句。紛爭中的中國人,高手向來不說敵人說矛盾,不說罪責說痛苦。大家夥看這話說的,國家亂成這樣,問題不是因為有頑固不化的敵人而是因為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在這種話術下,清廷皇室這個朽敗罪人儼然成了憂國憂民的痛苦之人,在這樣的話術操控下,清廷尷尬窘迫的處境瞬閭就被化解了。沒有具體敵人,只有***同的憂患,這種偷換概念的話術是不是常常見到!
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壹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這是詔書中間部分。化解了尷尬窘迫,極具渲染效果的粉飾隨即開始了,傾聽、認同、大義、高尚壹總之,清廷皇室把自己打扮成了有理想、有道德的天下聖君。即便敗亡,也要假裝英明,中國人的面子不僅需要他人來給,關鍵時候更要厚著臉皮自給。而在這看似大義淩然的粉飾之詞下,清廷皇室與p袁世凱卻悄悄地埋下了伏筆。傾向***和前的那個“多”字,據說是袁世凱特意?上去的,與其說這是為了說法更準確,不如說這反應了袁世凱的真實心理,所謂***和,多數支持
不代表全部支持,多數不壹定就代表真理。如果說,這壹個“多”字還不夠說明博弈之洶湧的話,那“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壹句就很有深意了,這話說白了,今後的國家統治權是溥儀主動讓給的,而不是妳們奪取去的,個“公諸”承認今後統治者的合法性在其次,重要的是它承認了清廷皇室今後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這麽說,這是壹句可以引發眾多可能的隱語,雖然溥儀讓出了統治權,但他還是個皇帝,這等於他給今後統治者的僅僅是治統,而不包括道統。
按理說,退位了就不應該再是皇帝,而事實上,溥儀壹直是皇帝,壹個不清不楚,不知道心理邊界在哪裏的皇帝,而這也為後來的復辟提供了壹塊死灰般的基石。
那袁世凱何以能融通認可呢?還是那句話,亂世梟雄在占據道德制高點上始終被動,可以說這是他復雜內心下的壹種妥協。
從這句隱語就能看出來,袁世凱是不願意皇帝這概念從此消失的,只是他在當時無法理清這所謂的皇帝究竟該如何安放才是最好。
四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壹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壹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壹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這是詔書最後部分。這部分的主角是袁世凱,也是袁世凱最費心力智慧的部分。其實,這份詔書是清廷和袁世凱達成壹致後聯手寫給反對派和民眾看的,清廷的開脫、粉飾、隱埋的目的達成了,那就該輪到袁世凱的核心訴求首先,袁世凱腔調了壹點,他成為主角,不是反對派的功勞,又或者也不是清廷的功勞,那是誰的功勞?壹個“選為總理大臣”足以說明問題,誰的功勞也不是,他這個主角是眾望所歸選出來的。簡單幾個字,瞬間讓袁世凱高大上,而且還十分地正。這就是中國話術下的壹字乾坤。
在這之後,袁世凱展現梟雄本色和野心家陰謀的時候了。
講究次序,讓說話次序為目的意圖服務是高端話術很重要的壹點。這份詔書最精彩的壹筆就是這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壹辦法”,據說,清廷認可的詔書,“與民軍協商統辦法”在前,“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和政府”在後,到了袁世凱手裏,只前後調了個次序,他的梟雄野心就達成了。
協商在前,組織政府在後,這等於說清廷並沒有把權力直接交到任何人手裏,這既是清廷與袁世凱的博弈,也是清廷與反對派的博弈,從未說把權力交給誰,到了壹定的境況下那就有可能演變成從未交過權力。
袁世凱顯然無法容忍這個。所以他要調個次序,如此壹來,他袁世凱就是權力的合法繼承者,這個說法,對清廷他顯得很從容,袁世凱從不是亂臣賊子而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對反對派,那就更有說法了壹來,我袁世凱的權力不是妳反對派鬥爭的結果,這裏沒有妳的功勞;來,我袁世凱與妳反對派談的是如何組織權力,而不是和妳討論誰是權力的主人。
解決了這個最重要的問題,接下來袁世凱展現了他作為壹名成熟政治家的責任和抱負。
“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ー大中華民國”這壹句中的五族是袁世凱特別加上去的,想想反對派提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想想滿清皇室的滿族政權意識以及列強支持慫恿下的分裂勢力,可以說,這幾個字袁世凱加的很宏偉、很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