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書,是壹個國家向另壹個國家派出大使時所呈上的書信。
國書上寫的大多是表明來意,或者起到壹些介紹信的作用。有的時候還是兩個國家間互相來往的同時***同商議的文書。
同時國書也能用於壹個國家派遣和召回自己國家的大使以及公使得時候,由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簽名以後遞交給大使所在國家領導人的壹種書面信件。
在我們的史料《隋書·東夷傳·倭國》的記載中寫到“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貢……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雲雲。”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記載過的國書,通過其內容就可以看出,國書上大多是用來溝通兩國外交的,大部分都是表達善意的意思。
等到了《元史·世祖紀三》中又有記載:“命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齎國書復使日本。”這說明歷史上國書都是互相往來的,這也是去別的國家考察的壹種手段。
而到了大清朝的時候清史稿中也有其國書的記載:“德國親王亨利入覲,遞國書,帝慰勞之。”
大清朝的時候德國親王當作使臣來到我國,帶來了德國的國書,為的也是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也是為了能夠順利的往返我國。
不過歷史上的國書分為兩種,壹種是派遣國書,另壹種是召回國書。
首先來說派遣國書,這個派遣國書則由他國的大使或者公使向該國的國家領導人遞交的外交文書。
按照歷史上的記載來說,壹般進行外交的使臣在遞交自己國家的文書以後,才能正式被該國家的領導人接見,從而發揮自己外交的作用?。
如果同時來了兩個國家的使臣來遞交文書,那麽就會根據遞交該國文書的時間順序來排接見的次序。
而召回國書和派遣國書則不盡相同。召回國書按照慣例是在新任使臣或其他公使在遞交派遣國書時壹並呈上。很多具體的歷史上的國書遞交已經沒有更多細節可以考察了。
歷史上大多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會互換兩國的禮節和國書。
歷史上國書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是由接受國書的國家簽署後留存,副本則是給使臣帶回自己國家上交給自己國家領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