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09過半。7月中旬,壹家在業內享受較高聲譽的咨詢公司通過對廣大網友的調查,評選出了“2009上半年中國十大網絡化妝產品牌榜中榜”,歐萊雅、雅詩蘭黛、蘭蔻、資生堂等大牌化妝品牌毫無疑問的出現在了名單之列,國內產品也有兩款產品殺入前十,丁家宜憑借其強大的廣告攻勢和過硬的產品進入了前十,而作為08年最大的化妝品“黑馬”的可蕊兒,意想不到的闖入了前十。具體排名如下表: 產品名稱 所屬品牌 排名 歐萊雅(L’Oreal)雪顏美白雙重精純護理液 法國歐萊雅集團 1 倩碧(Clinique)深層特效水嫩補濕霜 美國雅詩蘭黛 2 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璀璨美白滋潤乳液 美國雅詩蘭黛 3 玫琳凱(Mary kay)美白焦點白皙精華露 美國玫琳凱集團 4 蘭蔻(Lancome)智能愉悅臻白美白晚霜 法國歐萊雅集團 5 資生堂(Shiseido)真皙美白活膚精華霜 日本資生堂 6 碧歐泉(Biotherm)全新A[2]極凈白潔顏膠 碧歐泉集團 7 DHC抗痘美白精華液 日本DHC集團 8 可蕊兒巔峰雪蓮閃白精華 可蕊兒(Keruier) 9 丁家宜(TJOY)美白保濕乳液 丁家宜(TJOY) 10 歐萊雅是世界著名的化妝品生產廠商,創立於1909年。現在的各類化妝品暢銷全世界,廣受歡迎。除化妝品以外,該集團還經營高檔的消費品,並從事制藥和皮膚病研究。
歐萊雅公司先後邀請了電影明星鞏俐、李嘉欣、張梓琳、李冰冰、吳彥祖作為其在大中華區的形象代表,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
歐萊雅的旗下產品,大多數屬於國際品牌,憑借其強大的競爭力當之無愧奪得2009上半年中國十大網絡化妝品牌的狀元。 1946年雅詩蘭黛公司成立於美國紐約,主要出售四種護膚品。它就是由雅詩·蘭黛和約瑟夫·蘭黛建立的雅詩·蘭黛公司的前身,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護膚、化妝品和香水公司,並且仍在不斷拓展業務。雅詩蘭黛公司底下還有其他鼎鼎大名的分支品牌,比如倩碧、阿拉米斯、波比·布朗、馬克、原創、簡、唐娜·卡蘭等等。
如今,雅詩蘭黛旗下的護膚,彩妝以及香氛產品都成為了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佳範例。鑒於公司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控制和顧客承諾的忠實履行,標有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字樣的產品受到全球100多個國家用戶的愛戴。因此,雅詩蘭黛摘得2009上半年中國十大網絡化妝品牌的探花也是實至名歸。 十余年的耕耘和奉獻,使玫琳凱的品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依賴和國內工商界的尊重,公司榮獲了“2006.12-2009.12產品質量國家免檢”證書,連續兩年榮獲“年度最佳化妝品”大獎,多次榮獲了“全國化工行業經濟效益十佳企業”、“中國化工行業500大企業”、“中國輕工業500強企業”等殊榮,還連續三次被《財富(中文)》評為“卓越雇主——中國最適宜工作的10家公司”之壹。
玫琳凱從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壹直廣撒網,高築墻,以期和法國歐萊雅集團壹決高下。事實證明,玫琳凱已經取得壹定成效,09年上半年終於躋身網絡前十。 資生堂以藥房起家,最初並非化妝品公司。1872年,曾留學海外攻讀藥劑,並曾為日本海軍藥劑部主管的福原有信(Yushin Fukuhara),在東京銀座開設自己的藥房,名為資生堂,這亦是全日本第壹間西式藥房。
資生堂旗下品牌:Cle de Peau(CDP)、IPSA(茵芙莎) Ettusais(愛杜莎)、CARITA 凱伊黛 、Decleor 思妍麗、肌膚之匙(ole de peau Beaute)。
資生堂在大多數化妝品店裏的位置都不是很明顯,給人的感覺似乎不是什麽大品牌,出乎意料的是資生堂在網絡上賣得卻挺火,也足以進入2009中國十大網絡化妝品牌。 經20多年的萃取研發,BIOTHERM碧歐泉終於成功通過生物學專利技術提煉出礦泉有機活性因子P.E.T.PTM。現在,BIOTHERM碧歐泉已經成為歐洲三大護膚品牌之壹,它針對不同女性的不同肌膚類型,護膚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以及不同的需要,為不同膚質適用的產品設計了不同的色彩,讓每壹位女性都得到純凈健康的保護。
BIOTHERM碧歐泉讓獲得清純泉水愛撫的妳變得更清澈,BIOTHERM碧歐泉讓得到大自然擁抱的妳變得更自如,BIOTHERM碧歐泉讓妳體味到現代最高尚的生活格調--回歸清純、回歸自然! 日本DHC的化妝業務始於1983年,所有產品均以通信販賣的形式進行銷售。從基本肌膚護理開始,至化妝品、美體產品、護發用品、男士護膚品、嬰兒護膚品以及健康食品。經過30年努力,DHC已經成為通信銷售化妝品領域的NO.1,在潔面,卸妝,保濕品占據市場領先地位。
DHC的品牌產品在全球影響深廣。作為日本通信銷售第壹的自然派化妝品品牌,DHC以“喚醒肌膚潛力的天然護膚”為目標,采用純天然成分作為原料,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香料,徹底保護肌膚不受傷害。彩妝、香水、美白防曬、護膚、瘦身等應有盡有!
DHC的護膚產品現在已經在全球引起了轟動。 湖北可蕊兒公司誕生於2007年。以研發和銷售專業美容品為主,並且對純植物高端原料作為護膚方面的研究極具特色。
07年9月,正式成立了可蕊兒公司,註冊“可蕊兒keruier”商標。以研發純植物的高效護膚品為主,以中國大陸為市場,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該公司生產基地,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可蕊兒的消費人群定位在高級白領,知識女性和追求完美精致生活的女性當中。將真正完美的產品帶給女性美麗與快樂,是可蕊兒永不改變的承諾。
可蕊兒在08年憑借其巔峰雪蓮美白產品在淘寶網上大賣特賣,取得了驚人的銷售業績,並獲得了“美白冠軍”的稱號。所以此產品也被納入前十。 從“曬不黑、曬不老”,到“曬不黑、曬不老、窗體頂端、固定底端、美白不黯黃”,再到2003年的“外防曬、內美白、美白防曬壹起來”;從國內SPF認證到國內SPF和國際PA認證雙重防曬功效認證;從壹開始的防曬概念創新,到緊跟防曬主流核心概念與自身品牌優勢完美結合。丁家宜在防曬市場的拓展不遺余力,每年都緊跟防曬市場主流的產品概念,采用最新防曬技術,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推出新包裝,強化終端及廣告推廣,力爭在迅速增長的防曬市場上取得壹席之地。
丁家宜自95年開創品牌以來,憑借獨有的生物美白專利技術——人參活性細胞,在護膚品市場的拓展中創造壹個又壹個銷售神話。美白概念的深入傳播是目前品牌的核心優勢之壹。市場部經過多次討論,創意出“外防曬、內美白”這壹核心概念,並計劃以“外防曬、內美白、美白防曬壹起來”為廣告語在2003年強勢推出,以應對市場的激烈競爭。
丁家宜在國內也算是比較響的幾個牌子之壹了,憑借其強大的廣告攻勢和過硬的產品在國內取得了較大的銷量,因此它進入了前十。 “沒想到我在網上購買的化妝品竟會害得我變成這副模樣!”指著自己的臉,20多歲的小李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激動地說。暗黃的面色、幹糙的皮膚、粗大的毛孔、膿瘡留下的暗疤,這些不應出現在年輕女性臉上的痕跡,卻呈現在小李的臉上。
小李告訴記者,自己以前的皮膚不是這樣的。說著,她翻出了2008年冬天拍攝的照片,“妳看,當時我皮膚算是蠻好的,完全不像現在這副被毀的樣子。”
與小李情況相同的女孩還有不少,在小李的電腦前,記者又看到幾名女孩面部的“慘狀”。除了與小李相同的癥狀外,這些女孩面部還有不同程度的炎癥、膿瘡,有的人還明顯出現了紅腫。
“我們都是被同壹款自稱‘賣瘋了’的化妝品給害了!”小李激動地說。
走下神壇的“美白冠軍”
小李使用的是湖北可蕊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蕊兒”——記者註)生產出品的可蕊兒系列化妝品。
“我們兩個QQ群裏有100多人都是用了可蕊兒系列化妝品後,出現程度不同的癥狀的,其中可蕊兒巔峰雪蓮閃白精華大家用得最多。”同是受害者的小陳說。“大家壹開始用的時候,美白效果非常好,見效特別快,但沒想到最後卻是這個樣子。”說著,小陳陷入了回憶中。
與同齡人壹樣,愛美的小陳整天為使用什麽牌子的化妝品犯愁。買好牌子,經濟水平支撐不了,買“山寨”牌子的,又怕出危險。
今年3月,小陳在網上發現了壹款名為“美白冠軍”可蕊兒巔峰雪蓮閃白精華的商品,淘寶網上如潮的好評吸引了她,“價錢不是很貴,評價又這麽好,而且又是‘美白冠軍’,這化妝品看上去真是不錯。”抱著試壹試的心態,小陳購買了壹瓶。
沒想到這壹試把小陳自己驚呆了,“簡直是神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小陳依然眉飛色舞。“我用了不到3天,皮膚就開始變白,很有質感,效果好得不行!從沒用過這麽立竿見影的化妝品。”她慶幸自己買對了牌子,於是成為了可蕊兒的忠實用戶。
之後不久,小陳偶然間在某網站上看到壹個“可蕊兒分享QQ群”的群號,就想和其他使用者討論壹下可蕊兒化妝品的使用方法。但群裏面的壹些姐妹卻告訴了她不好的消息,“有不少人在群裏說,自己停用之後長了許多膿包,這是我第壹次聽到對可蕊兒產品的負面評價。”但是,小陳當時認為自己使用的效果很好,就“壹直固執地認為是她們的皮膚不合適的原因。”
但是事與願違,小陳的平靜生活沒有持續多久,壹次偶然的事件引爆了小陳臉上的“定時炸彈”。
4月底,小陳生病了,只好在家休養,自然無暇顧及“面部工作”。但令她想不到的是,壹停用可蕊兒,她的臉上就起了大大小小的膿瘡。又過了壹天,皮膚開始變得粗糙,“摸起來跟砂紙壹樣。”
“難道化妝品真的有問題?”小陳產生了懷疑,去醫院壹問,醫生回答,應該是化妝品的問題,讓她暫時不要再用化妝品了。
5月4日,小陳咨詢閃白精華的經銷商——淘寶網上的“舒夢人”店鋪。客服告訴她,化妝品本身不會有問題,不含任何激素,讓她從產品之外找原因。客服還反問小陳:“您已經用了化妝品那麽長時間了,現在臉上有問題,推給我們的產品,您覺得這樣公平嗎?”
“居然含有違禁品”
從可蕊兒分享QQ群裏面,小陳得知,繼續使用雪蓮精華的話,皮膚的狀況就會好轉。雖然壹開始小陳不願這樣做,怕是飲鴆止渴,但最終還是女孩愛美的天性占了上風。沒幾天,小陳又開始使用雪蓮精華。在用的過程中,“那些白包紅包就漸漸好轉了”。
但小陳覺得,自己不能這麽不明不白地過,至少要找出自己的“病因”,於是她請質監局的朋友去化驗閃白精華是否含有什麽有害物質。
壹周後,小陳得知,閃白精華中含有氯黴素,對人體十分有害,長期使用會導致後遺癥。“不管以後臉有多嚴重,我再也不敢用雪蓮精華了。”
據了解,衛生部出臺的《化妝品衛生規範》中明確規定,“禁止化妝品中使用包括氯黴素在內的各種抗菌素原料”。
檢測結果很快在可蕊兒QQ群傳開。群裏面的姐妹反應強烈,“居然加違禁品,大家都既震驚又憤怒”,很多姐妹也徹底停止了可蕊兒產品的使用,“結果壹時間,不少人紛紛出現程度不同的癥狀。”
為避免更多的人遭受相同的悲劇,包括小陳在內的可蕊兒分享QQ群中的不少姐妹在網上發帖,公布她們所掌握的雪蓮精華效果神奇的真相,並勸許多用戶“停用壹周,看看情況”。但無論在哪個貼吧上,他們的帖子很快就會被莫名其妙地刪除。小陳和她的姐妹們這才知道,怪不得之前看不到關於可蕊兒的負面評價,原來好評如潮的效果是這樣出來的。
盡管小陳及其姐妹們發的帖子壽命很難超過5天,但所幸的是,短暫的爆料也引來不少可蕊兒用戶的***鳴,原先的“可蕊兒分享QQ群”已經演變出兩個“可蕊兒受害群”。
當中國青年報記者想采訪QQ群外的可蕊兒買家情況時,卻發現在“舒夢人”店內,所有買家的信息均變為了匿名。在可蕊兒受害群的群友演示下,記者才發現,當在“舒夢人”店內購買可蕊兒產品時,會彈出壹個對話框,其大意為購買者必須匿名,否則無法完成交易。“在有的姐妹呼籲買家停用可蕊兒壹段時間後,我們就發現‘舒夢人’店將買家的信息變為了匿名。”
當然,在此期間,可蕊兒的受害者們始終沒有停止向可蕊兒網絡經銷商討說法,可對方給的說法無法令她們滿意。“經銷商每次都說好好解決,但最後總說不是他們的責任。”小陳無奈地說,“而且可蕊兒化妝品的經營是以網絡營銷為主,根本沒法抓到壹個現實的經銷點去與其交涉。”
直到有壹次,小陳以自己的調查結果來質問可蕊兒,對方稱沒有書面證據,不足為信。
不就是要書面證據嗎?簡單。於是,QQ群裏就集資將另壹瓶雪蓮精華送至福建省中心檢驗所進行氯黴素檢測,並於7月初得出化驗報告,“可蕊兒雪蓮精華中含有氯黴素,含量高達50mg/kg”。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福建省中心檢驗所,確認了這壹結果。
討公道卻討到了“封口費”
有了書面的證據,小陳她們卻不願意再去直接找可蕊兒理論。“面對著不斷推脫責任,同時又持續公關網站,刪除反對言論的公司,有誰還認為它是講理的呢?”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購買者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既然直接溝通不成,有人就提議,是否應當找媒體來曝光此事,也許可蕊兒就不會再推三阻四了。
7月13日,壹篇名為《淘寶網美白冠軍“可蕊兒”遭攻伐》的報道出現在公眾眼前,但是令可蕊兒眾受害者失望的是,這篇報道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相反,招致了對方更為強勁的反擊。
當日下午5時48分,壹篇名為《美白冠軍“可蕊兒”遭遇“網戰門”》的文章出現在網絡上,此文主要是寫可蕊兒如何“網戰”化妝品行業巨頭。“滿篇全是吹捧可蕊兒的文字。”小陳說。
這僅僅是開始,7月15日,《09上半年十大網絡化妝品排行榜》在網絡上“橫空出世”,其中,可蕊兒力壓丁家宜,在排行榜居第九位。這個排行榜是誰做的呢?文中寫的是:“壹家在業內享有較高聲譽的咨詢公司”,到底是什麽公司?文章中未提到。而該文的作者名字,文中也未提及。
這期間,可蕊兒受害群也過得不安寧,不時有“間諜”潛入,“甚至有壹次,我發現壹名剛與我溝通過的可蕊兒工作人員的QQ號竟然出現在群裏,搞得大家很多話都不在群裏說了。”小李說,不僅如此,壹些敢說話、敢做事的受害者不時受到自稱是可蕊兒工作人員的騷擾,並被勸說不要做“出頭鳥”,“煩死了!”這是小李的切身感受。
最讓可蕊兒受害者傷心的是,自己竟被安上了“敲詐”、“競爭對手雇用的托”等莫須有的罪名。“我們都有各自的工作、生活,為了討壹個公道,為了讓可蕊兒使用者了解事實,我們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沒想到這些努力還是白費了。”
隨後,可蕊兒公司拿出了兩份化驗證明,壹份顯示可蕊兒沒有檢測出化妝品違禁添加物,另壹份顯示,閃白精華裏不含有任何氯黴素。“我們對於權威機構的檢測還是很信任的,但問題在於檢測的方法。”小陳指出,兩份報告都是由委托人送檢的,可蕊兒受害者便提出了質疑,廠家自己拿產品做的化驗可信嗎?“我想,不會有商家笨到拿著有問題的商品去化驗。”
7月20日,可蕊兒在淘寶“舒夢人”店鋪上發表了壹則客戶溝通函,上面寫道,“……2009年2月25日至6月5日,相關批次的巔峰雪蓮精華所含的保濕類原料比例偏重,導致部分人會堵塞毛孔引發長痘……”,看到這則消息,受害群的群友又是高興,又是惱怒。高興的是可蕊兒終於肯承認自己的問題了,惱怒的是,“可蕊兒避重就輕,想把事情弱化。雪蓮精華是否含有激素是最關鍵的壹點,然而可蕊兒只字未提,只是拿‘保濕成分’過高做擋箭牌,試問有哪種保濕成分能導致在停用的時候堵塞毛孔、不停用的時候不堵塞呢?再說了,第壹次我拿去化驗的雪蓮精華,生產日期是2月份之前的。”
兩天後,這則客戶溝通函被刪除了。
而可蕊兒之後的舉動,讓壹些受害者覺得受到了更大的傷害。“7月末,可蕊兒終於發布了壹個比較有誠意的退款協議,但裏面的內容讓我們很震驚。”小陳將退款協議展示給了中國青年報記者。這份協議不僅需要申請退款者提供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外,還要求在此段話下簽名:“我承諾,收到退款後,不再追究可蕊兒公司及相關人員的任何刑事、民事、行政等責任,保證不再對可蕊兒公司進行負面宣傳,也不得向任何媒體或任何第三方披露本事件。否則,由我承擔違約責任……還要賠償其他損失。”
“這哪裏是退款協議?明明是‘封口費’合同啊。”小陳笑了。 “其實以現在的形勢來說,企業方才是真正的弱者。”對幾位受害者的敘述,可蕊兒新聞發言人齊淵博先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當然,有壹點是不能忽視的,可蕊兒的某些產品在壹定時間內有較高的過敏率。對過敏的消費者負責,是可蕊兒企業的義務。而現在的問題是,有很多我們無法認定為‘過敏’的消費者,向公司索要賠償。這些人既不退貨,也不提供相應的過敏照片,讓企業陷入了壹個很難辦的境地。”齊先生介紹,可蕊兒方面壹直在盡力與自稱是“過敏者”的人溝通,“當然,這包括可蕊兒受害群的那些人,但效果很不理想。”他說,在群裏,大約有八到九成左右的人“不說話”,這讓企業對於“過敏者”的認定及補償構成了很大的阻礙。“我就經常去群裏聊天,但是許多人都不和我溝通。”
當問及可蕊兒是否與刪帖之事有關時,齊淵博表示並不知情。
那麽,可蕊兒的產品到底是否含有激素呢?
“首先要聲明壹點,假如企業的產品真的有問題,那麽,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前提是必須有證據。”齊淵博說。“現在的情況是,沒有相應的證據證明可蕊兒的產品確實有問題。”
對於可蕊兒受害群群友所出示的鑒定報告,他回答道,“只聽說過,但從未見過,許多自稱是‘受害者’的人,也沒有拿出這個鑒定報告的任何版本。”
“從現有的證據來看,我認為可蕊兒的產品沒有激素。”齊淵博明確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首先,從企業方面提供的材料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其次,7月,我買了幾瓶巔峰雪蓮精華去做化驗,最後得出的結果也是沒有任何氯黴素成分在內。就算是壹些人拿出了妳所說的檢測報告,它的真實性也是很值得懷疑的,開過封的化妝品作出的化驗結果有多少法律意義呢?”
最後,壹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群友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的確,也許我們無法完全證明可蕊兒的產品有問題,但是事實勝於雄辯,就像以前我們在論壇上所說的那樣:只要停用壹周可蕊兒雪蓮精華,就能看出真相到底是什麽。”
“無論可蕊兒事件誰對誰錯,雙方其實都‘不合法’,因為現在網絡消費無明確法律可依。”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荊林波對記者開了個玩笑。
但在玩笑的背後,荊林波點出了網絡消費者與網店糾紛的深層原因。
監管成了“隱身人”
網絡消費發展至今,已在全國總消費中占了不小的份額,以2008年為例,網絡消費就占到了總零售消費的1%。但在蓬勃發展的背後,網絡消費的種種缺陷,卻不禁讓人捏壹把汗。
眾所周知,除了便宜快捷外,網絡消費者對網絡上商品認可的最高標準,便是在購物平臺上的信用度評分和其他買家的留言。但遺憾的是,“好評”是可以偽造的,而在網絡上泛濫的“刷好評”現象,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淘寶網公眾與客戶溝通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刷好評”,就是指壹個人在某家網店進行多次虛擬交易,每次交易過後,對這家網店的評分都打到最佳,而交易所花費的金錢卻由網店以私下或者其他形式交還給此人。“實際上就是用假交易來換得真好評。”也許虛假的好評讓網絡消費者買到了並不滿意的商品,但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可在售後保障方面,網絡消費者卻遇到了更大的難題。
最近,在某家網絡商城上購買了筆記本電腦的楊先生便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電腦送到了我單位,我本想開機檢查壹下,但送貨的小夥子告訴我,還有很多貨要送呢,他等不及。”楊先生如是說,但等送貨的人走了以後,楊先生才發現電腦開不了機,聯系到網絡商城,對方告訴他,需要找廠家直接聯系,簡而言之,“我們不管了。”最後,楊先生只得花費許多工夫去修理電腦。
當然,許多網絡平臺也有自己的售後保障系統,例如淘寶網的“貨到評分”,以及“7天無條件退還”等模式。
“但這些系統無法從根本上彌補網絡購物的售後缺陷。”中國社會科學院電子商務研究室研究人員趙京橋告訴記者,“在評分以及無條件退貨期限內,網絡消費者可謂當之無愧的上帝,沒有壹家網店會怠慢他們,但這些期限壹過,網店的熱情便‘人走茶涼’。但消費者不是顯微鏡,不是化驗機,對於壹些短期內無法看出效果的商品,如化妝品、食品、藥品等,短短7天之內,消費者能看出什麽呢?在這7天之外,商品若是出了問題,消費者該怎麽辦?”
“或者是商家牌子硬,態度好,在消費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後得到了壹定的補償;或者是商家態度強硬,雙方各執壹詞,最後鬧上法院。”荊林波教授說,“無論是哪種情況,網絡消費者實際上都是吃了虧。花費時間才能得到補償的算是小虧,而鬧出糾紛的消費者吃的是大虧。因為,無論在金錢、人力、組織等方面,商家都是占有優勢的,網絡消費者最多只能是發發貼、組組群,就算告到了法院也不壹定有結果,所以這種糾紛往往是在消費者精疲力盡後不了了之。”
“其實,網絡消費的缺陷還有不少,但是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並非網絡消費體制本身,監督管理的缺失是混亂產生的直接誘因。而在監管缺失的背後,相應的政策法律的空白更讓人緊張。”荊教授補充道。
政策不應變為“限制”
似乎也是意識到了監管缺失的問題,今年7月初,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關於貫徹落實〈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加強電子商務檢查管理的意見》,要求北京市範圍內利用互聯網從事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取得營業執照。
家住外地的網店店主王先生聽到這個消息,不禁眉頭壹皺:北京要這樣了,全國是不是都要如此呢?真是這樣的話,自己在淘寶上的網店還要不要繼續開下去呢?“網店最多是給我帶來壹些工作外的‘零花錢’,要是必須去工商局排隊的話,那我還是不要‘零花錢’了。”
良好地發展,如果監管的後果是限制了發展,那麽這種監管的存在是否還有意義?”
荊教授認為,政府進行監管的嘗試是壹項值得贊許的行動,但監管政策不能以粗暴的方式進行,否則,便違背了監管的初衷。
對此,趙京橋補充道,政策嘗試切忌以“生搬硬套”入手,“舉個簡單的例子,壹個A地網絡消費者投訴,產品的生產商在B地,產品的經銷者在C地,按照現實消費中的維權途徑,他應當找相關部門投訴,那麽,這位消費者該向哪壹地的部門投訴呢?哪壹地的部門有權受理?哪壹地的部門作出來的判斷,才是有法律效力的?此外,向哪個部門投訴,似乎也是個問題。”
“網絡消費看似便捷,但實際上牽扯的環節比現實消費更多、更雜,權責更不明確。假如把現實消費中的監管方式挪到網絡消費監管中的話,那麽,不是監管體系把網絡消費管得毫無活力,就是網絡交易想方設法繞開監管體系。”荊教授意味深長地說,“不能新瓶裝舊酒啊。”
“這樣分析完,時下的問題就好解釋多了。糾紛源於不規範,不規範源於少監管,少監管源於缺政策,缺政策源於沒法律。”荊教授分析說,隨著網絡交易不斷發展,其本身的自律功能也已被帶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如淘寶網7月末開始進行的誠信自查行動,就清除了許多“假好評”。
“但事實證明,僅靠網絡銷售平臺、網絡商家的自律行為,很難完全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所以,壹部電子商務法的確立,勢在必行。”荊教授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