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生男孩開燈是什麽意思
廣東人生男孩開燈是什麽意思?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文化,也是全世界少數民族最多的國家,許多地區的風俗和喜好都是不壹樣的,下面來看看廣東人生男孩開燈是什麽意思吧。
廣東人生男孩開燈是什麽意思1廣東人點燈的意思是,生了男孩後在宗族的祠堂裏點上壹盞油燈,告訴家族的祖宗們有新生兒誕生,寓意添丁添財的意思。點燈是廣東地區的地方風俗活動,點燈也稱為上燈、開燈。
廣東人多數都會講粵語,因此粵語也稱為廣東話、廣府話,廣東話主要分布在中國華南的廣東省中部、西部、西南部以及香港等地區。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廣東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四季常青,廣東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至2500毫米之間。
“點燈”在湛江有些地方是只有生的是男孩才可以點。
村裏每年第壹個出生的男孩稱之“燈頭”,第壹盞燈點的就是他的燈,隨“燈頭”後出生的稱為“燈仔”,“燈仔”們是抽簽來輪點的。
每年出生的“燈頭”必須在來年的春節完成“點燈”法事,不可以延期下壹年,而“燈仔”則可以。“
點燈”在龍頭鎮當地可是村村有,祭品大略相同,不同的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好過了,有些村民還定制了蛋糕壹起祭拜,有步步糕(高)升的寓意!還有些村莊“女丁”也可以點,但要“男燈”點完才可以點“女燈”,因為男人是“先生”。
在點完“小燈”後第二天,“燈頭”會得到彩旗開路,鑼鼓喧天、樂器齊鳴、獅子歡送的待遇,將“燈頭”護送到該村的土地廟(又稱境址廟)裏高掛。據說,誰家想來年想喜添男丁的話,就等“燈頭”在土地廟掛好後,去搶花燈底下懸吊的“燈卵”。
元宵節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村裏的大小花燈都會匯集在土地廟前,連同“燈頭”的花燈(俗稱“大肚燈”比“燈仔”的花燈大許多)壹起燒毀,這樣就結束了該年的“點燈”會事。
廣東人生男孩開燈是什麽意思2點燈又稱上燈、添燈、升燈等,“燈”與“丁”音似,點燈(添燈)則添丁,這是壹項為慶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寫入族譜的傳統民俗,隆重且熱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男孩”是點燈年俗不能變通的硬性規定,添口(生女孩)不點燈。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為了小孩的升燈,早在在春節來臨之前則開始準備。
首先是“定燈”——預定走馬燈。通常情況下,壹個片區——面積不大的村落的走馬燈制作,由壹個手藝人負責,按照村民所需的數據及規格籌辦,而後趕在正式升燈之前交付。
其次,見告親屬——方便贈送男童新衣服,這是上燈風俗的重要構成。
年初十前後,湛江各地的上燈年俗則陸陸續續進行。
上燈有大致的儀式,走馬燈被懸掛祠堂或象征神廟的臨時棚之後,接下來是吊上“燈卵”且點亮內部油燈,最後道公佬協同當年上燈的家庭成員(上燈的男童及其父親,祖父健在也會參與)進行隆重的拜祭儀式。
“上燈”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寫入族譜,壹方面有被集體認可及接納之意,也蘊含了各種美好的寓意,平安、順遂、聰穎、有為……
“結燈”的標誌是喝過“上燈酒”。
年十六,村民會再次邀請道公佬主持“結燈”的拜祭儀式,而後取下象征人丁興旺,家族綿延千載的“燈卵”——帶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馬燈的焚燒,最後宴請親友喝上燈酒。
在梅州,各地上燈的時間因地而異,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間,壹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梅州地區上燈的風俗,“請”花燈為最重要之壹。
上燈前壹兩天,新丁家庭約定成俗地組織壹只請(買)花燈隊伍,由“丁首”帶頭——上壹年最先誕生男丁的家長,在鑼鼓隊及龍燈舞獅隊的相隨之下,壹路燃放鞭炮且炮聲不斷“請”燈。
花燈請回家,鄭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燈當天,“丁首”將召集其他家庭***同請出花燈,懸吊祖公廳屋梁下,並掛上象征男丁的燈帶,燈帶的數量依據上壹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個男丁,則五條燈帶,七個男童則七條燈帶,以此類推。
當然,“升燈”不啻純粹的將花燈升起來,事實上,升燈儀式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升燈前搶白花;升燈時放炮仗、燒煙火,也會舉行舞龍、舞獅等表演……
以湛江及梅州兩地為例,同是上燈的.傳統民俗,而“呈現”差異鮮明,可是無論形式上如何大相徑庭,其寄意始終壹致,壹為添丁之喜悅,同時希望小孩快樂、平安、出人頭地。
廣東人生男孩開燈是什麽意思3生子點燈是道滘人的風俗習慣,凡去年添丁的人家,在新壹年的大年初壹,都要舉辦開燈儀式。今年大年初壹上午,道滘大嶺丫村祈福場所傳來陣陣響鑼聲,三戶村民正在***同舉行“開燈”儀式。
村民葉叔正在為孫子點上大花燈葉叔告訴記者,他們村***有三戶家庭喜添男丁,按照道滘習俗,牛年正月初壹就要***同為小寶貝舉行“開燈”儀式。
儀式前,他們早早就買了壹盞大花燈回來,擇了個好時辰把它掛起來,並在花燈下端掛上壹串大吉。希望點過大花燈後,孫子可以健康平安,快樂長大,同時也希望家族百子千孫,人丁興旺。
村民溫姨告訴記者,開燈要選擇年初壹早上八九點鐘時,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準備好各種貢品,拜謁祖先。記者看到,貢品中有公雞、豬肉、慈菇、鴨春、甜竹、芋頭、大蒜、果品等等。通過點燈,為新丁祈福,以求讓祖先認識自己的子孫而加以蔭佑。
溫姨說,開燈儀式雖然步驟繁瑣,準備起來有點麻煩,但全家人還是很樂意做,因為添丁是壹件很讓人高興的事件,盡管現在生男孩女孩都沒所謂,但傳統風俗的工作,還是要做好做足。
在東莞,凡是往年出生,滿月的男丁,大多都會在農歷新年到元宵節期間行“開燈”禮,而結燈壹般都在正月十五或正月十六舉行。粵語裏,“燈”與“丁”諧音,因此,開燈有傳宗接代之意。
“上燈”的由來
在客家,“燈”是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光明、希望、燈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從中原祖地壹路披荊斬棘,最後落戶在現閩粵贛三地交匯地區,其獨特的生活經歷,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團結,***同禦敵的生存需要,由此產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傳統,借“燈”慶祝“添丁”。
"上燈“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壹生只有壹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原因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的時間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壹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後壹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
"上燈"的形式
“上燈”時要辦“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究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聚、祝賀。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其禮節更繁,而且有所演變,他們在“上燈”後,中間還要“暖燈”(是“上燈”過程中的壹項活動,不能說是“暖燈節”)。
最後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壹家添丁,全村慶賀”之氣氛。
“上燈”習俗的改變
生了兒子的客家人在來年的元宵節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裏上燈,即掛上壹盞精美的燈籠,然後請村裏有尊嚴的老人,抱壹下男孩,並把他的名字正式寫進族譜裏,男孩就正式成為了這個家族的壹員,之後擺下酒席,宴請全村的男丁前來喝酒。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在很多生女兒的也鬧燈,女兒也進入族譜。
客家上燈習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上千年,這種習俗現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深刻地體現了客家人的優秀文化繼承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