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篇介紹諸葛亮的作文
諸葛亮事跡諸葛亮故事三顧茅廬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第壹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壹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嶽父黃承彥;過了壹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隆中對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壹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是壹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裏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說:“這壹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壹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徐庶也是當地壹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壹趟,把他請來吧!”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壹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壹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壹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裏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壹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壹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壹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壹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壹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裏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壹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壹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壹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五丈原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裏,西距寶雞56公裏,北距岐山縣城25公裏。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裏,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壹個戰場。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壹場大雨,魏軍死裏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裏修建了寺廟。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壹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諸葛亮年表公元年齡生平及事跡光和4年181年1歲公元壹八壹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中平6年189年9歲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初平3年192年12歲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興平元年194年14歲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興平2年195年15歲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建安2年197年17歲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建安4年199年19歲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建安12年207年27歲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建安13年208年28歲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建安14年209年29歲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建安16年211年31歲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建安19年214年34歲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占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建安20年215年35歲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建安23年218年38歲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蜀章武元年221年41歲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蜀建興元年223年43歲劉備兵敗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建興2年224年44歲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蜀建興3年225年45歲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蜀建興5年227年47歲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蜀建興6年228年48歲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蜀建興7年229年49歲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蜀建興8年230年50歲諸葛亮再次北伐。蜀建興9年231年51歲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伏殺魏名將張郃。蜀建興11年233年53歲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蜀建興12年234年54歲諸葛亮於再次北伐,病故五丈原。具體資料請參考:/view/2347.htm|||初用劉兵,火燒新野;欲聯東吳,舌戰群儒;七星祭風,縱火赤壁;三氣周瑜,復而吊孝;羽扇壹擺,輕得西川;收降馬超,略施反間;心服孟獲,七擒七縱;罵死王朗,修書壹封;空城司馬,險中求勝;木牛劫糧,暗藏天機……然而,兵敗新野,丟盔棄甲;攜民渡江,險失阿鬥;缺遠慮之見,化容險道,錯用關羽;輕狂自大,痛失龐統,少統籌之誌;關羽遇害,勸備無效;營燒七百,元氣大傷,失軍師之察;先主托孤,輔佐庸禪;六出祁山,寸功未建;屍骨未寒,魏延造反……遺終身之憾!|||借東風、三氣周瑜|||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人(今山東沂南),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外交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個人資料:容貌:陳壽〈三國誌〉:身長八尺(相當與現在的180多cm),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官職:丞相領司隸校尉益州牧錄尚書事爵位:武鄉侯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母親:章氏叔父:諸葛玄配偶:黃氏(黃月英)兄弟:諸葛瑾(兄)諸葛均(弟)子女:諸葛瞻(親子)諸葛喬(養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孫子;諸葛尚(瞻長子)諸葛京(瞻次子)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重孫:諸葛顯(攀子)躬耕南陽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隆中務農。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妳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南征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壹具,曲蓋壹個,前後羽葆鼓吹各壹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北伐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壹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縣,並使趙雲、鄧芝率壹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壹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諸葛亮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為統帥督軍抵抗,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糧食後勤有限,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與許多將士壹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裏)。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劉禪無用.蜀軍戰敗諸葛亮年表[編輯本段]公元年齡生平及事跡光和4年181年1歲公元壹八壹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中平6年189年9歲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初平3年192年12歲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興平元年194年14歲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興平2年195年15歲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諸葛亮(181-234),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壹說河南南陽臥龍崗;壹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壹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並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範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壹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並存的。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壹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托付姜維。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壹百壹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壹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壹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余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遊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歷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