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演唱。
阿卡貝拉因其形式活潑、互動性強,逐漸在國內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教會音樂,那時教會音樂只以人類的聲音唱歌,不使用樂器,是格列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s)。多聲部的阿卡貝拉音樂約於公元第10世紀出現。
這些早期的多聲部樂曲,稱為奧爾加農,它們的主旋律多為素歌,其下則加上壹條稱為“vox organalis”的和聲聲部,這聲部有時與主音形成平行4度或5度(平行奧爾加農——“parallel organum),有時也會與主音反向進行(“organum with oblique motion”)。
擴展資料:
歷史變革:
14世紀,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阿卡貝拉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景象。約斯昆德普瑞、帕勒斯替那、蒙特威爾第的作品都是阿卡貝拉傳統曲目的珍品。牧歌(Madrigal)是這壹時期阿卡貝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17世紀後,在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西方樂器迅速發展。現代小提琴和鋼琴成為作曲家的“最愛”。19世紀,管弦樂隊的演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管弦樂隊也蓬勃發展。它是歌劇、藝術歌曲、合唱歌曲和其它類型的聲樂,通常也適用於器樂伴奏。
19世紀,無伴奏合唱團可以說已經進入了衰退期。莫紮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沒有留下任何阿卡貝拉曲目。合唱團指揮蒂莫西·J·克魯格(TimothyJ.Krueger)在啟蒙運動期間致力於收集阿卡貝拉。
百度百科-阿卡貝拉
鳳凰網-阿卡貝拉音樂節迎來“真實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