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有三個表讀了很感人,壹是《出師表》二是《陳情表》,還有壹個是什麽表,它是誰寫的,妳最喜歡哪個?

有三個表讀了很感人,壹是《出師表》二是《陳情表》,還有壹個是什麽表,它是誰寫的,妳最喜歡哪個?

三篇感人的文章被稱為"三哭",壹是《出師表》,二是《陳情表》,三是《祭十二郎文》。有這樣壹句話: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當然還有壹種搞笑答案:讀三個代表不流淚者,是為不和諧。··《祭十二郎文》 作者:韓愈 ·作品背景 韓愈與十二郎,在家庭連遭不幸的情況下壹起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又因為家族的、親情的和年齡上的關系,韓愈與十二郎雖名為叔侄,卻情同手足。這是韓愈寫作本文無需為文造情的感情基礎。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六歲,十二郎稍小壹些,都正當人生的壯盛時期;就韓愈而言,他與十二郎雖暫分離而此後必然有很長時間相聚,可以充分體味叔侄之間的天倫樂事。但是,令韓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於是對家族、親情的悲痛回憶和自己與十二郎聚少離多的遺恨便壹下子湧上筆端。·原文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壹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壹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壹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壹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誌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余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壹在天之涯,壹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作者介紹: 《祭十二郎文》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禦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壹,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壹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鬥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誌》),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壹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壹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采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壹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註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註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註》、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祭十二郎文》-作品評價 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壹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壹、 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強調骨肉求情關系。作者與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壹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雕零,振興無望。這在註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壹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宦海沈浮之苦和對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壹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壹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艷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隴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誌〉〉、袁枚〈〈祭妹文〉〉等開辟新徑。這種自由化的寫作形式,使作者如同與死者對話,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語言樸素,行雲流水

這篇祭文強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讀者,也得力於作者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調和平易曉暢的家常生活語言,長長短短,錯錯落落,奇偶駢散,參差駢散,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疑問、感嘆、陳述等各種句式,反復、重疊、排比、呼告等多種修辭手法,任意調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與死者促膝談心的形式,呼“汝”喚“妳”,似乎死者也能聽到“我”的聲音,顯得異常自然而真切。這樣全文就形成了壹種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氣勢和令人如聞咳謦的感情氛圍。文章就像壹只無形的手,緊緊擁抱住了它的讀者。

·《祭十二郎文》-作品賞析本文是韓愈哀祭文中最有名的壹篇,也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哀祭文中的“千古絕調”(明·茅坤語)。其所以如此,不在於祭文運用了多麽高超的技巧,而唯在其情的真切,復借質樸的文字予以自然流露。? 韓愈與十二郎,在家庭連遭不幸的情況下壹起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又因為家族的、親情的和年齡上的關系,韓愈與十二郎雖名為叔侄,卻情同手足。這是韓愈寫作本文無需為文造情的感情基礎。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六歲,十二郎稍小壹些,都正當人生的壯盛時期;就韓愈而言,他與十二郎雖暫分離而此後必然有很長時間相聚,可以充分體味叔侄之間的天倫樂事。但是,令韓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於是對家族、親情的悲痛回憶和自己與十二郎聚少離多的遺恨便壹下子湧上筆端。這是韓愈寫作本文無需為文造情而真情自然壹觸即發的原因。? 祭文先追憶了幼時與十二郎***同度過的艱難歲月,借其嫂的話,突出了家族的苦難和淒涼孤單;又壹壹追述了自其離家之後叔侄短暫的幾次相聚,突出了十二郎的遽死給自己帶來的無可彌補的精神創傷。行文至此,作者感情的閘門已難以抑制,先從“少者吊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生發出壹大段似真似幻、始疑終信的沈痛文字,繼又從不知十二郎死確切日期入手,生發出壹大段如泣如訴、自責自尤的追悔文字。至此,文章的情感達到高潮,也予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在感情的壹泄如註之中,作者仍然不失時機地對十二郎的喪事、家事壹壹作了安排;對於作為十二郎僅存的長輩韓愈來說,這些都是祭文不可缺少的內容。? 與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輔相成的是祭文文字的不假雕飾。作者似與十二郎如話家常,時而敘事,時而抒情,時而引用人物話語,時而援引書信中語,於表面上看似繁冗、絮絮叨叨之中,自然營造出壹種纏綿悱惻、回環往復的悲劇氣氛。? 多數讀者不壹定有喪親之痛的感情經歷,因為時代的隔膜,今天的讀者對韓愈唏噓再三的家族的淒涼孤單尤其缺乏深切的體會。但是,古往今來的讀者沒有不被這篇文章感動,甚而至於黯然泣下者,原因在於,壹方面讀者皆有設身處地、轉換立場的能動性,另壹方面好的文章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和“移情”的作用。《祭十二郎文》的感染力,即來自於以上兩個方面。? 哀祭文,通行的體式,以言韻語居多。韓愈這篇祭文,在真情急欲壹傾的驅動下,突破了這個常規,而使用了更流暢、更易於表達情感的散文去寫。這也是壹個創造

這是韓愈在貞元十九年(803)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寫的壹篇“銜哀致誠”的祭文。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哀痛、誠摯的情感,首先應了解他們叔侄的特殊關系。韓愈三歲喪父,壹直依靠兄嫂撫養。不久,哥哥又宦死於南方,寡嫂攜帶年幼的韓愈叔侄回到故鄉河陽,艱難度日。這時,兄弟輩只剩韓愈壹人,子侄輩只有老成壹人,“兩世壹身,形單影只”!韓愈視長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幾歲的侄子情同手足。後來,又壹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壹家人相依為命。韓愈十九歲來到京師謀生,二十五歲中進士後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職,而老成則壹直羈留在南方,他們叔侄每隔數年才得相見壹面。韓愈本以為彼此都還年輕,指望著將來生活穩定後,便接侄子來同住。沒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絕,為悼念老成乃寫成了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這篇祭文打破了傳統的祭祀文體的固有格式,不去鋪排郡望,歷數祖輩官階,贊頌死者的品德、業績,而是完全根據情感的起伏變化奮筆直書。由於情緒的激動以及生活經歷的繁富,所要書寫的內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來似乎往復重疊、散漫錯綜,實際上卻是氣脈不斷,壹種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貫串始終。要理解這壹藝術特色,就必須把握住兩點:他壹面要追憶往事,敘述二人親密的關系;壹面要面對現實,抒發自己得到噩耗後,震驚、疑惑和萬分悲痛的思想情緒。正是為了更好地表達這些內容,作者只在開頭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靈”,和結尾的“嗚呼哀哉!尚饗!”數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間主要部分運用的都是直接對話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談論家常,傾訴心聲。文章的主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自“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壹日輟汝而就也”)記敘自己幼小喪父後,依靠兄嫂撫養,和早年與侄子南北遷移,“零丁孤苦,未嘗壹日相離”的經歷。又詳細地回憶了自從他來到京師,“其後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會,以及幾番錯過了重聚的機會。他為自己因求食逐祿,不能與侄子長相廝守而悔恨不已。第二部分(自“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自己因比他年少體強的、生性‘純明’的侄子遽然辭世而悲痛欲絕。寫當噩耗傳來時他從不信到確信的復雜心理活動,寫他因少者、強者夭歿,長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難測,神靈不明,又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親自撫屍、憑棺、臨穴而愧疚。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對老成身後事的安排,說終喪後,他將把老成的遺孤接來,與自己的子女壹同撫養,直到男成業,女出嫁。他還要把老成遷葬到北方的祖墳。文章開頭說他是“銜哀致誠”地撰文來祭奠侄子,結尾說“言有窮而情不可終”,前後呼應,進壹步說明了自己徹骨鉆心的悲痛並不因文章的結束而終止,它將綿綿延續,永無盡期!所以說這是壹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本文的作者在語言上放棄了傳統駢儷文的整飭、華美,而采取韻散結合,以散為主的形式來表達。而且不沿襲傳統祭文的固定格式,運用了與親人對面交談以敘家常、吐心曲的方法,這就構成了這篇祭文的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而又宛轉、細密的獨特風格。作者很重視語句的前後呼應,善於利用排比句式,並講究用詞的精巧。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兩處前後對應地講到自己未老先衰、體弱多病的情況,前面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這裏特意連用了三個起轉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說三十多歲的人,本應身體健壯、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視力減退、反而鬢發班白、反而牙齒動搖,這就強調了作者的身體狀況竟然是壹反常規,過早地衰象畢露。後面再壹次說:“吾自今年以來蒼蒼者或化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誌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這裏又特意連用了兩個“或┄┄而”,兩個“日益”,說明其身心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並強調了這日甚壹日的變化速度。通過對這種迅速變化的描繪,作者內心的悲傷、頹喪之情就都充分地表達出來了。我們從文章表情達意的效果上,可以領會到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作者的筆法具有宛轉、細密的特色。如第二部分,寫噩耗傳來時自己復雜、變幻的心理活動,說:“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他乍聽到噩耗時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驚,以至懷疑消息的可靠性;接著由於驚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覺像是在夢裏壹樣;待稍稍冷靜壹些後,他仍然覺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誤傳。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說:“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自己身邊的書信為他切實地證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無疑的,他只能去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了!作者具體、細膩地記錄了自己接到噩耗後,從懷疑到確信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樣做就更真實地反映出來他對侄子的骨肉深情。再如第三部分寫到:他估計自己很快就會隨著老成而死去,他說:“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他想到自己死後如有知,不久即可與侄子相聚;如無知,那死後也就不會再因悼念亡侄而悲傷了!作者利用死後有知與無知來表達與老成的真摯、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宛轉,淒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