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能手寫畢業論文?
轉眼間又是壹年的畢業。很多進了圖書館的大學生都在趕著完成論文工作,希望給自己的大學生活畫上壹個圓滿的句號。同時,很多高校老師也“提醒”大學生,文獻是供參考的,需要衡量,大規模引用難免有“抄襲”之嫌。近年來,隨著高科技的不斷普及,數據的電子化和文檔的享受化給我們的人文研究和科學研究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這些便利也為壹些人利用了“機會主義”。所以抄襲、剽竊的事情頻頻發生,不僅對那些研究的原作者不公平,也是抄襲的體現。當然,論文的審稿人也有壹些巧妙的招數,現在還推出了“論文相似度”匹配軟件。如果提交的論文與其他材料的相似度達到壹定程度,就可以認定為“抄襲”。在這場學生與老師的“論文pk戰”中,我無法預測誰會是最終的贏家,但我為其中折射出的人與人之間無形的“不信任”感到些許悲哀。如今,寫論文成了壹種“應付”。敲幾分鐘鍵盤,復制粘貼鼠標,論文應運而生,人人都能畢業有工作。學生的“不認真態度”難免讓人生氣。但是,能不能判斷出抄襲的文章,是我們想看到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幫助大學生擺正心態,有效避免大規模抄襲,才是最重要的。於是我就想,為什麽論文不能手寫呢?試想,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就沒有研究。數據不是手工記錄的嗎?如果可以用手寫代替電子輸入,不僅可以減少論文抄襲,還可以給大學生壹個很好的筆頭寫作的機會。從老師的角度來說,也是考驗論文審稿人的絕佳機會。如果沒有壹定的閱讀基礎,如何做出判斷?所以,在我看來,寫論文是壹個壹舉多得的好方法。投稿後再錄入論文電子版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