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看過兵馬俑後,曾這樣留言。
當天下午2點來鐘,我們來到了秦兵馬俑展覽館進行參觀。這個展覽館位於秦陵正東2000米處,總面積為22000多平方米,從三個俑坑出土的8000個兵馬俑,以其形體高大、造型優雅、工藝精湛而馳名中外,與中國的萬裏長城壹道,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
雖說秦陵龐大而神秘,盡管兵馬俑坑從屬於秦陵,不過是秦陵的壹部分,但秦兵馬俑在世界上的名氣,某種程度上要比秦陵名聲顯赫。何以至此?想必有三點:壹是秦兵馬俑坑發現得早,占“先入為主”之利;二是輿論宣傳強勁,四海遊客紛踏而至;三是秦陵至今沒有發掘,因而自然不如兵馬俑的名氣如雷貫耳了。正如博物館講解員在解說詞中所說的那樣:自秦兵馬俑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跡,更有為數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參觀過這個博物館,如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
從兵馬俑停車場到展廳,還有壹段路程,步行約15分鐘,乘坐5元電瓶車可雙程往返,我們大家選擇的是以車代步,為的是盡可能地節省時間——因為今天晚間我們必須要趕到華山腳下入住,否則將影響既定的行程安排。
在兵馬俑展覽館前的壹塊方形石座上,矗立著壹尊“秦始皇雕像”,雕像好像是用漢白玉制成的;雕像中的秦始皇頭戴王冠,身穿帝服,很高大,很威嚴,也很醒目,招來很多的遊客在此拍照。給我的感覺是,來這裏觀光遊覽的人特別多,用成千上萬來形容壹點也不為過,其中有相當壹部分人是黃頭發、藍眼珠的“老外”!
我們是通過安檢才進入半圓形的兵馬俑展覽大廳的。
寬敞的展覽大廳裏,人頭攢動,聲音嘈雜。帶著擴音話筒的講解員們都非常賣力氣,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英文,還有的用什麽“文”,筆者就說不清楚了。不過,有壹點可以肯定。這些講解員都很熱情,特盡職,從他們的激情介紹中,從老外們羨慕的眼神裏,我感受到了祖國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和彌足珍貴,更感受到了作為壹名中國人的自豪與榮耀!
在這裏,既有青銅鳧雁展廳,更有銅車馬展廳。至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數那兩輛銅車馬了:壹號銅車為雙輪、單轅結構,駕前有四匹銅馬,車輿前掛有壹件銅弩和銅鏃,車輿右側有壹面盾牌,車上立壹圓傘,傘下站立著的是壹名銅禦官俑;二號銅車馬是供人乘坐的四馬鞍車,不僅車輿上有橢圓形的車蓋(我們的導遊在介紹時,形象地把這個蓋子比做烏龜殼),而且車輿內外還繪有多種精美絕倫的圖案紋飾,車廂的設計近乎於壹個小居室,可通過門窗賞景或通風、納涼。使我驚訝不已的,倒不是兩輛銅車上的那八匹膘肥體健、揚鬃甩尾、亮蹄奔馳的銅馬,而是那把可以根據太陽的照射角度靈活自如地調節防曬方位的銅傘;更為叫絕的是,這把如同船帆壹般自由轉動的銅傘,居然在遇到大風受阻時,還可連傘帶柄簡單壹卸,相比之下,船帆可就遜色多了。看著相當於真人、真馬、真車壹半大小,由青銅所鑄的車、馬和俑,聆聽講解員關於鑄造後多種部件的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復雜機械工藝的詳細介紹,我深深地被眼前這兩輛各種鏈條靈活轉動、門窗自如開閉、傘柄隨意轉動的銅馬車所吸引、所折服,這哪裏是公元前的產物,分明是現代人的傑作?可這的確出自於遙遠的秦代,對於古人的聰明才智,我欽佩之至,只能借用宋丹丹在小品中的壹句話了——“太有才了”!
通過參觀遊覽,我了解到,秦兵馬俑是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而讓龐大的“地下軍團”重見天日的,竟是普普通通的幾個村民——
1974年3月的壹天,陜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楊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裏處,發現上壹天在空地上打好的壹口井,已經不見了清澈的井水,可真邪了門兒了!為探明究竟,壹位膽大的楊姓村民腰系繩子,讓大家把他放下去查看壹下。他這壹下去不打緊,竟發現了壹個天大的秘密:在井裏,他看到壹些站立著的、身穿鎧甲的怪物,這些怪物還仿佛在伸手抓他,嚇得他大聲驚叫起來,眾人趕緊將他拉了上來。後來,他們將此事報告給了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於是,沈睡2200多年的秦俑,從此便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在第壹個坑邊上的展廳裏,當年因發現秦俑而獲得0。78元獎勵的村民楊誌發,如今已是堂堂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名譽館長了;過去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這位楊老先生,現今,不僅有了壹個用來簽名售書的工作間,而且還多次得到過各國政要的接見,在他身後墻上掛著的,就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接見他時的合影照片。這裏銷售的書是關於兵馬俑方面內容的,為多語言版本,每本很貴,價格為150元。想不到,壹個老實巴交、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以種地為生的莊稼漢,因發現了秦始皇的驚天秘密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在經濟社會的大潮中,棄鋤桿,拿筆桿,走上了簽字售書的經商之路,真的是可喜可賀呀!個人的生活改變,反映出了我們祖國的巨大改變,個人的人生變遷,折射出了我們社會的時代變遷!
據說,在86年至93年間,秦兵馬俑壹帶的文物曾被盜挖、販賣過,外地的文物販子紛至沓來,坐地收購陶俑和陶三彩,使當地的極少數人發著實了大財(現已根治);此後旅遊業的蓬勃興起,仿陶制品的大量暢銷,使家住兵馬俑附近的百姓腰包育鼓了起來。有壹幅當地百姓寫的楹聯,最能反映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喜悅之情,上聯是:翻身不忘***產黨,下聯是:致富全靠秦始皇,橫批是:感謝老楊(秦兵馬俑的發現者)。此聯雖風馬牛不相及,有點牽強附會,可算大實話,但不知那位“地下古人”秦老人家看過此聯後做何感想,或許,這是他生前根本就不曾預料到的事情——噫?怎麽會這樣?
在展廳內,還設有放映室,可以360度廣角觀看環繞電影,了解兵馬俑制作、火燒鹹陽城等歷史內容;遊客還可以通過大型觸摸屏來閱覽這方面的信息,察看有關秦陵與兵馬俑的全部圖片和文字資料。因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在這個展廳過多耽擱,更沒有去看反映秦代歷史的電影,只是聽導遊介紹了這個展廳的內容,並在觸摸屏前逗留了壹下,就直接切入此行的主題,趕奔壹號俑坑。
被“老楊”及村民們首先發現的壹號俑坑(在當年的發現處還設有標牌,以示紀念),是秦兵馬俑博物館裏最大的壹個長方形俑坑,面積為14000多平方米。在現代化鋼梁式建築物的完全封閉下,壹號坑(包括隨後見到的二、三號坑)顯得格外壯觀:俑坑呈東西向口,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坑道內的10條2米多寬夯土隔墻,猶如田間地壟壹樣,將俑坑分成11個均勻的地下巷道;在壹道道夯土之上,布列著深淺不壹、大小不等的坑,導遊告訴我們這是當年老百姓起墳時留下來的;巷道內面東而立排列著的是身穿戰袍、按實戰軍陣排列的兵馬俑,俑的腳下用比現代紅磚大許多的秦磚所鋪,散放的秦磚在這裏隨處可見。如果遊客們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壹號坑的兵馬俑在排兵布陣上頗有講究:緊靠東端站立著的是幾排手持弓弩的武士俑,可能就是壹號坑軍陣的“敢死隊”;11個夯道裏排列著幾十路縱隊,每路中間都配有駟馬戰車,顯然這是對陣的主力部隊;俑坑的南北兩邊都排列著武士俑,且都面向沖外,不用說肯定是軍陣的兩翼了;西邊有壹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手執弓弩,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定是後衛無疑,看來古人在兩軍對陣時也惟恐“後院起火”呀!看到這個陣勢,我不由得再次佩服起我們的先人了,壹代戰神拿破侖列陣也不過如此,前排的跪射與後排的立射交替進行,布陣方式和作戰形式雖如出壹轍,可畢竟兩者的時差相差了2000多年;即使現今,兵馬俑坑所體現出的戰術進攻體系,在籃球、足球等體育比賽上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