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妳如何看待“分享是壹種美德”?

妳如何看待“分享是壹種美德”?

最早是在leica攝影中文網上看到這句話的。當年郵件訂閱了他們的“壹周攝影圖片精選”,每周都會收到E-mail,瀏覽完免費的精美的圖片,就會看到最後的壹句話,象是落款又象是簽名——分享是壹種美德。

很喜歡這句話,壹下就記住了。如今,每在微信或其它地方分享些文章或其它,有人留言說借走轉走,我都會以“分享是壹種美德”回復。

前些日子,有位做專職培訓的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壹條消息,很多情況下,那象是自言自語,又象是在萬能的朋友圈求答案,他的問題是“誰能告訴我,微信圈到底分享點什麽才有價值?”

不知他是否找到“答案”,這問題卻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因為工作關系,我接觸微信比較早,所在部門又負責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管理,自己的關註的公眾號大概有二、三百個,看到好的文章會推薦轉到官微,每天自己原創或轉發在朋友圈的微信數量沒具體統計過,平均七、八條是有的。基本上壹年365天在微信無休。這也導致最近半年多來,很多場合,很久不見的熟人親戚同學總之是微信彼此關註的,見到我沒聊幾句都會扯到微信上,有話鋒壹轉的意思“哎喲!我經常看妳發的微信……”

聽聞此言是有些惶恐的,怕自己在微信顯得過分鬧騰,擾到人家。要知道平日裏,我不是那種人際很廣、社交活動很多的人,也擔心自己微信的多發,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有次我老公批評我,大意是“妳又不是壹、二十歲小姑娘,別整天在微信上火(山東方言,有“逞能”的意思)得要命,影響不好……”那是秋日的壹天中午,跟幾個閨蜜去銀杏林,拍了照片發了微信。因為是在工作日,他覺得妳在上班時間發那種微信,妳老板妳周圍同事怎麽看妳,妳在微信上給人的感覺是太能玩了,影響不好。我想想也對,雖然只是午餐後壹個小時的時間而已,他這個“內人”都有這種聯想,何況“外人”?但還是表現得不服氣,聲稱“遠離微信”。果然接下去的十幾天壹條微信沒發過。期間有幾個人私信我,問為什麽不更新了等等。

作為壹個曾經的文學青年(愛好者),喜歡寫點東西的人,肯定都是想拿出去分(發)享(表)的。寫博客是,在妞博、來簡書也是,每日裏的微信更是。比如今天驚蟄,我是看到別人的分享才意識到這個節氣的。中午時間去外面走了走,試圖捕捉到壹絲驚蟄的氣息,比如壹只螞蟻壹個蜜蜂或其它的生靈,北方的天氣依然很冷,在公司外面的小花園裏,我沒看到除了金魚以外的其它生物,甚至蒼蠅。用手機隨拍了茶梅、泥土裏新萌芽的小草、掛著幾縷白雲的藍天,寫上“驚蟄,春寒料峭”分享到朋友圈。每用到“春寒料峭”這個詞,都會想到壹個朋友,他寫詩,分享過這個詞。

這種時候,我覺得“分享”真的“是壹種美德”。所以也很想回復那個培訓師老師:“‘分享是壹種美德’,不必問“價值”。因為分享是免費的。

網絡互聯的興起,給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分享機會,移動互聯更是如此。僅個人習慣來說 ,在訂閱的公眾號上看到好的文章,第壹時間就會轉(分)發(享),看到別人在朋友圈發的內容,自己要轉發分享會先點個贊,有時也會留言說轉了或收藏,都是些於工作於生活有價值的資訊。至於朋友圈賣東西的也有很多,並非不能容忍,但如果是個不熟悉的人,又單純每天只推送產品資訊的九宮格,沒有任何其它資訊分享出來,我也會拉黑。因為不需要,那便是騷擾而非分享了。

“分享是壹種美德”,也越來越覺得職場上分享的重要。作為上級,跟下屬分享得越多、放心授權,他們得到的訓練才會越多,成長得也會更快,妳才會更輕松;作為同事,多分享些工作技巧,既會提高效率,也會融洽關系,讓自己成為辦公室受歡迎的人。春節前公司年會,我想找去年的文件做參考,在電腦上沒搜到,想起自己換電腦可能文件沒備份,查OA已發郵件未果,想起當時肯定也發給辦公室其他同事,果然在同事電腦上找到。這也算是分享所得吧。

牛奶的“三聚氰胺”之前,曾讀過《蒙牛內幕》,那時老牛牛根生還是企業界紅人,常在傳媒露面,講“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哲理。那書裏寫了壹件事,老牛得知每天空腹喝溫水有益健康養生,想起從前常見伊利老鄭(鄭俊懷)這麽做,便感慨:好妳個老鄭,這麽好的事(生活經驗),為什麽不跟我們分享呢?

目光炯炯聊職場,內心溫暖談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