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不寫信
①同學拿出家信給我看,壹行親切的字映入眼簾:“親愛的孩子……”感動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裏之外的父親。父親從來沒給我寫過信。
②父親是個民辦教師,在記憶中,我從來沒有享受過在他臂彎裏、脊背上撒嬌的幸福。父愛,在我童年的回憶中壹片空白。每當看到列的孩子在他們自己父親懷裏盡情玩鬧時,我幼小的心靈裏總有說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習慣了這種棄兒般的生活。“父親”僅僅意味著兩個冷冰冰的漢字。他永遠是或嚴的,話很少,冷峻的臉上很難見到笑容。他沒打過我沒罵過我也從沒對我表示過壹點親昵,不表揚我不批評我也不約束我。我總感到自己和他很疏遠,在他面前總是壹陣陣的.緊張,我怕他。由於怕,我總是有意地遠離他。
③直到有壹天父親打開啤酒給我也倒上壹杯時我才意識到,在他眼中我已經長大了。然而我們倆之間的話仍然很少,往往是他問壹句,我答壹句;他不問,我便不語。我們在壹起常常是長時間的沈默,我隱隱感到壹條無形的、深深的代溝已經橫亙在我們父子之了。
④我讀高三那年,母親去世了,本來就不大寬裕的家庭變得更緊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沒有考上大學,心情壞到了極點,父親並沒說我什麽,只是話語更少了。壹天中午,他忽然給了壹沓錢:“妳去復讀吧。”我奇怪哪裏來的錢,但終究沒問他。後來才發現,那頭跟了我們家多年的毛驢沒了。從此父親更加艱難地挑起了家裏所有的擔子,從那年起,他的白發我再也數不清了。
⑤我把淚咽進肚裏,苦讀了壹年。壹年後當我把通知書交到父親手上時,他也並沒表現出太多的高興,只記得他喝了許多酒,過後他看著地圖自言自語地說:“蘭州,到底遠了點。”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臉上有了壹絲難以掩飾的慈祥的傷感。但很快他便忙著給我打點行李,到處借學費去了。
⑥我臨走時正趕上父親要去市裏的壹所師範進修,他擺出壹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淡淡地笑了笑說: “到時候我就不送了,妳自己去吧,大學生了,還能丟了嗎?”我也笑壹笑,但不知怎麽,壹開口鼻子卻酸了。
⑦沒想到在我走的前壹天晚上,他卻風塵仆仆地從百裏之外趕了回來(這時他才去了兩天),“老覺著不放心呢,回來看看,看看!”看著父親那壹頭汗淋淋的灰發,淚,在我眼裏打轉。夜裏,父親說:“到了蘭州給家裏回句話。”我應著。沈默了壹陣子,他又說:“用錢就言語壹聲,壹個人在外頭,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讓人家瞧不起,家裏怎麽也好對付……”
⑧我沒讓父親送我,壹個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車。二十年了,當我第壹次離開家,才真正懂了父親——那是平靜水波深處的激流啊!
⑨大學裏我常給父親寫信,告訴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訴他學校裏的壹切。沒別的,我只想讓他高興,讓他知道兒子沒有忘記他。父親從不給我寫信,我理解他,他是個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說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鄰居對我說:“妳每來壹封信,妳爸都樂得像個孩子似的,給這個看給那個看。”驀地,我心頭壹震!
⑩妹妹來信說:哥,爸爸每天看完新聞聯播總要看蘭州的天氣預報,他整天看石家莊至蘭州的鐵路線,我說:“爸爸,您老惦記著哥嗎?”他說:“不惦記,妳哥這孩子,讓人放心……”
?淚光中,我又看見了父親那冷峻的面孔。父親,您這句話頂得上千萬封信了。
1.讀第②段,說說“我”為什麽感到和父宗“很疏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寫“他冷峻的臉上有了壹絲難以掩飾的慈祥的傷感”,結合上下文,談談妳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平靜水波深處的激流”的含義是什麽?“我”對父親的這種認識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例得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尾“這句話頂得上千萬封信”與文章開頭的哪句話相照應?為什麽說“妳哥這孩子,讓人放心”這句話“頂得上千萬封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寫父親的文章。結合兩篇文章的內容回答問題。
兩個“父親”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請妳概括出兩點,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沒有享受過父愛(或:從來沒有享受過在他臂彎裏、脊背上撒嬌的幸福。父愛,在我童年的回憶中是壹片空白)
②父親威嚴、冷峻,話很少③父親從來沒有對自己表示過壹點親昵(或:他沒打過我沒罵過我也從沒對我表示過壹點親昵,不表揚我不批評我也不約束我)
2.為兒子考上大學而欣慰,為兒子即將遠離而傷感,這是不善於表達而又難以掩飾的父愛的流露。
3.父親在冷峻的外表下對。
①給兒子倒酒
②賣驢讓兒子復讀
③兒子考上大學後喝酒,看著地圖自言自語
④給兒子打點行李借學費
⑤專門趕回來送兒子
⑥深情叮囑
4.父親從來沒有給我寫信。父子間深刻的理解與信任
5.①對兒子都有深沈的愛
②父愛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行動而不是通過語言③都肩負著家庭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