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壹段: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大學》節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在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中庸》節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希望能幫到您,如果滿意請采納,若有疑問可我。
2. 孔子的資料 關於文言文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編輯本段孔子名言 孔子像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說同悅,通假字)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由,誨女(女同汝,通假字)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知同智,通假字)也。” 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2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3、子曰:“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比慎其所與處者焉。”
編輯本段孔子的思想體系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壹個 *** 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壹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壹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壹,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並且孔子認為,壹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日前,在孔子故裏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 *** 聯合主辦的第壹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
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壹大盛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
3.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只有《論語》吧!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註釋(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壹本作“友朋”。
舊註說,“同門曰朋”,即同在壹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註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
缺少賓語。壹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朱熹註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註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註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1)道:壹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壹般用於表。
4. 儒服與儒士 文言文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圓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壹丈夫僻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壹人耳,可謂多乎?”選自《莊子·田子方》。
譯文壹天,莊子進見魯哀公。
哀公說:“魯國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學說的人極少。”
莊子反駁道:“不然,魯國的儒士很少。”
哀公聽了,反詰說:“魯國上下盡著儒士衣服,怎麽能說儒士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頭戴圓形帽的儒士,知曉天時;腳穿方形鞋的儒士,通達地理;身佩彩絡美玉的儒士,理事決策,當機立斷。真正有這種學問的人,不壹定穿這種服裝。穿這種服裝的人,未必懂得這種學問。您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妳可以通令全國:‘不通儒學而穿儒服的人,處以死罪。’試看結果如何?”
於是,哀公照此發了壹道命令。五天以後,全國居然沒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唯獨壹位丈夫,身著儒裝,氣宇軒昂,站立在宮廷門口。
哀公馬上召見,詢問國家大事,果然滿腹經綸,應對自如。
莊子說:“魯國作為儒家的故鄉,只有壹名儒士,能算多嗎?”
題旨看人看事,不能光看形式,而要看內容。為人也不要只求表面,而要有真才實學。
許多人認為儒家和道家是勢同水火,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莊子壹日到魯國見到了魯國群哀公。魯國本來就是儒學之國,哀公對莊子說:“我們這裏沒有人信奉先生妳的學說,到處都是儒士,談的是儒書。”
莊子說:“好呀。不過依我看來,魯國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麽能說少了呢?”
“名符其實的太少。按理,儒服園冠方殿,園指天、方指地,應當知天文地理,有許多這樣的講究。便如妳下壹道命令,沒有真才實學敢著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實情況。”
魯哀公果然下了壹道命令,結果全國只剩下壹個人敢著儒服上街。魯哀公召見他,果然是個奇才。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論儒家,不是純粹的攻擊,其實就是類似這種情況。
5. 求壹篇 孔子的文言文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廿壹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孔父叔梁紇,孔母顏征在。丘乃殷商苗裔,故丘嘗言“殷人也。”"曾祖孔防叔避宋亂去魯。父曾任陬邑宰。人稱“陬人紇。”
丘,三歲喪父。弱冠任委吏,任乘田。而立之年收徒授課。三十五歲,因魯內亂首次離魯適齊。後返魯任中都宰,有政聲。升司空乃至大司寇。五十五歲復離魯,周遊列國。歷經衛、曹、宋、陳、蔡諸國。六十八歲返魯。人稱“第子三千”。丘為儒學創基,延續數朝。其言論即《論語》。成書於戰國。乃先秦顯學之壹。漢初有版本三。時人初學必讀書。先習《孝經》、《論語》,再習《五經》。宋後列為經。丘乃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代表。逝後數千年, 謚號十余稱。魯稱尼父,漢謂宣尼父,唐稱文宣王,歷朝皆謚。至清乃封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俗間呼為孔夫子。民國五四運動號為孔老二。“文革”更甚。後平反。現尊稱孔子,美稱尼甫。全球建“孔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