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人》可謂壹部偏重於還原的現實電影,女主角阿瑩壹半生在壹家八口以賣魚為生的平民家庭中,壹半活在半工半讀的電影文化中心表演課堂裏。影片的視點處於客觀中立的態度,冷靜而真實。電影裏有阿瑩賣魚剖魚的貧民描寫,也有幾十尺方寸地裏堆擠了五六人吃飯睡覺的細節,更有張松柏老師課堂上學生相互演繹生澀技藝的刻畫……菜市場、課堂、平常家、砧板、飯桌、粉筆,這些不帶伴奏和過度剪輯的客觀記錄手法(東方人所擅長的),使《半邊人》貼切、親近。觀影者在舒緩的情節中能抽出時間來代入角色,或許從阿瑩裏看到自己的身影,又或者從張松柏身上窺見自己的過去,可能那個未婚懷孕後學壞的阿瑩妹就是自己的女兒,也許自己即將變成阿瑩的父母。冷靜客觀舒緩的電影在還原現實的同時,不僅給予觀眾劇情欣賞和角色代入的藝術感受,更進壹步讓有識之士聯系現實進行自覺不自覺的深度思考,與創作者***同補全電影。 ?《半邊人》不似於《金枝玉葉》、《壹球成名》、《夢幻女郎》等此類著重於劇情矛盾沖突的電影,後者感受大於感悟,前者則是感悟大於感受。筆者對類同於此的如《百萬寶貝》、《風櫃來的人》的電影更有偏愛,因為故事本身成為觀影者思索意義的引領,觀影者能以自己所感所思去完成電影故意的留白,觀影滿足感遠遠超過僅僅處於大量的感受***鳴和認同之後的空虛。這是紀實類電影給予人類出色的感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