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蜀道難》的寫作背景

《蜀道難》的寫作背景

《蜀道難》的寫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壹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

這首詩大約是開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長安之作。《蜀道難》是樂府古題,古辭都以蜀道險阻為內容,寓有功業難成之意。正是這壹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當友人入蜀時,他便用這壹古題寫詩送別友人。

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節選原文: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

更不消說那崢嶸而崔嵬的劍閣了,在這裏壹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在這裏把守關隘的人不是朝廷的親臣忠士,他們就會據險作亂,化為豺狼壹般的匪徒。他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人們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樣地躲避他們的侵害。

錦城那個地方雖然是個使人快樂的城市,但是依我看來,妳還是趕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我側身西望,只好發出長長的慨嘆啰。

擴展資料

詩詞賞析

《蜀道難》詩中極力描繪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表達對蜀中軍閥割據作亂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擔憂,更借此抒發世道艱難,誌士功業難成的悲憤。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第壹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並定下全詩的基調,壹唱三嘆,震撼人心。“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出現,還鮮明地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嚴謹。

它第壹次出現,是寫蜀道開辟之難;第二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此時詩人的感情發展達到高峰,悲憤難禁,倍覺艱難。同時在結構上,也標誌著由極寫山之高、路之難,轉向寫政治形勢之險惡。

既是前節的收結,又是後節的啟導;既照應了開頭,又使讀者對蜀道之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反復呼告,不僅鮮明地體現出作品結構的嚴謹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樂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環蕩漾的音樂美。由於它始終貫註全詩,這就構成了全詩的感情主幹,並將全詩凝聚成壹個完滿的藝術整體。

詩人驚嘆蜀道之難,感情又是昂揚奮發充滿力量的,詩人的感情仿佛是隨著蜀山、蜀水叠宕起伏,讀後令人心情振奮。總之,這壹中心句的三次出現,在全詩的層次結構,感情凝聚,氣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百度百科--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