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石斧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以前。那時人們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壹。古漢字中“斤”就是砍木頭的斧字,所以後來從斤字旁的漢字多有斬截、折取的意思。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壹種磨制非常精細的石鉞,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這種精心制作的石鉞顯然不適宜砍伐林木或用於農作。據推測很可能是古人專門制造的原始兵器。
商朝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鉞。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鉞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但鉞身較薄、青銅鉞的裝柄方式為內安柲。鉞身多飾有雷紋,並且花紋非常精致美觀。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料優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含錫量約20%。周代有壹種空頭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斧柄。斧頭中含有天然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質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於斧鉞形體笨重,殺傷力遠不如戈、刀、矛,所以漸漸脫離戰場,成為壹種禮兵器。曾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 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壹位驍勇善戰的著名女統帥,曾多次率兵出征。這兩件大鉞正是她權威的象征。斧鉞作為禮兵器在商周時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稱為“假黃鉞”。
此外,斧鉞還被用作刑具。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直到漢代仍以斧鉞為斬首的刑具。由於斧鉞是壹種斬殺罪人的刑器,所以歷史上有“斧鉞之誅”的說法。
三國時,斧鉞的制作受到兵家重視。據說諸葛亮親自督造戰斧100把,質地優良。他還寫下壹篇《作斧教》告誡諸將,戰斧質量好壞,“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矣!”視斧與刀同等重要。晉代以後,斧鉞的形制有了新變化,其刃部加寬,相減短,便於操持,砍殺能力有所提高。依式樣不同有長柄斧、鳳頭斧等。唐宋時期,斧鉞流行軍中,成千的軍士持長斧作戰。唐天寶年間,大將李嗣業與安祿山廝戰於香積寺,李嗣業率步卒三千持長柄斧、陌刀阻擊敵軍,打敗了安祿山統率的鏢悍的北方騎兵。宋朝軍隊的主要敵手是西夏、契丹、女真的騎兵,而宋軍在騎戰中常處於劣勢,主要靠步戰取勝。所以宋兵多持斧鉞抗擊遼金鐵騎的沖擊,以臨敵制勝。南宋大將王德在壹次對兀術的戰鬥中,兀術以鐵騎排成強大陣營,王德說,賊兵右面陣營堅固,我們先打右面,行近敵陣時,壹金將橫刀躍馬而去,王德引弓射箭,壹發斃敵。王德乘勝指揮兵馬手持長斧排山倒海沖向金兵,金兵大敗,從以上戰例足以看出長斧在對抗敵騎兵隊的戰鬥中曾顯示出巨大威力。在古代戰場上,斧作為壹種實戰工具壹直在城市防禦戰、水戰中發揮作用,用它來砍斫敵人的攻城器具,斬截敵艦帆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