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裏亞納群島的歷史源遠流長,包括原始時代、西班牙殖民時期(1521-1899)、德國殖民時期(1899-1914)、日本占領時期(1914-1944)、美國自治聯邦時期(1945至今)。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東南亞馬來半島的查莫洛原住民乘著獨木舟漂洋過海來此定居,正式開啟了北馬裏亞納群島的歷史。查莫洛族維持著嚴謹母系社會傳統,主要靠農業和漁業為生,並且采用獨特的拉提石建造房屋。
1521年,西班牙探險家麥哲倫在此靠岸,成為第壹位踏上北馬裏亞納群島的歐州人,17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以當時西班牙皇後的名字為島重新命名,正式將北馬裏亞納群島帶入西方世界的視野。長時間的殖民統治與文化浸染極大的改變了北馬裏亞納群島的文化面貌。
1899年,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買入北馬裏亞納群島;1914年,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取了北馬裏亞納群島的部分島嶼,作為軍事要塞來開發,並在當地大量栽種甘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並從北馬裏亞納群島撤軍,美國暫時接管了群島的管轄權。1976年,美國和北馬裏亞納群島達成了關於北馬裏亞納群島邦的契約。1986年聯臺國的托管結束,北馬裏亞納群島的居民得到完整的美國公民權,外交與國防則由美國負責。
北馬裏亞納群島的文化融合了查莫洛族的傳統、西班牙的殖民影響和現代美國的生活模式。根據查莫洛母系社會的傳統,結婚時男方需要準備房子和生活所需當做嫁枚,婚後歸女方所有。雖然這種風俗仍有部分被流傳下來,但島民的日常生活模式已經幾乎跟美國本土壹樣。因為大眾交通不發達,大部分家庭都擁有私家車。查莫洛傳統文化對今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慶典活動,傳統音樂、古典民謠、傳統工藝、傳統料理等方面;西班牙的殖民影響則表現在建築風格與信仰上,耶穌會傳教團曾於17世紀在此傳播天主教。如今北馬裏亞納的大部分人口都信仰天主教,聖堂就是原住民村落的活動中心。
周四晚上的查莫洛夜市
北馬裏亞納群島聚集了多種民族,最大宗的是原住民查莫洛人和卡若蘭人,生活在此的還有菲律賓人、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密克羅尼西亞人等。據調查,塞班居住人口約為52000人,天寧約3000人,羅塔約2000人。在天寧和羅塔的常住人口中,原住民比例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