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萬物重構》讀後感 - 讀書筆記

《萬物重構》讀後感 - 讀書筆記

《萬物重構》讀後感

上上周趁著京東圖書做活動,買了壹堆書回來,主要還是小朋友的書了,不過媳婦也給我挑了幾本。這幾天每天晚上趁著在廁所泡腳的功夫讀完了壹本,叫《萬物重構》,作者是微軟中國區的CTO(首席技術官)。書不算厚,200多頁,但是行間距比較大,所以看起來還是比較快的,只花了3個晚上,大概總***也就4個多小時看完。下面就介紹壹下這本書的內容,還算是比較有意思的。

萬物重構

這本書重點介紹目前非常熱門的技術話題,按他的話來說就是“雲-物-大-智”(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從這幾個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整個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在每壹次技術上的進步都會帶來壹次人類社會的重新分工和社會結構調整,從最遠古的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和目前的科技社會,都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生產力發展,從而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他認為現在的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壹次新的社會分工的重新調整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

世界上唯壹不變就的就是變化。他認為整個趨勢不可阻擋,我們作為現代人只有去順應,適應這個社會或者被社會遺棄。在這幾種技術驅動下社會的發展和分工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而且因為這次變革中物聯網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人類、機器設備和其它動植物等的變動,所以他認為這次的技術發展會帶來所謂的《萬物重構》。

閱讀名著《萬物重構》讀後感3000字

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會像水和空氣壹樣。

在幾次人類社會的變革中,他舉了2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機和電的使用。在蒸汽機出現之後,是的很多產品的生產效率比以前農業社會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方式高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原來手工作坊的工人不學習新的機器生產方式就會很容易被淘汰,而在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大多數認識比較抵抗的,這是人類的本性。我去年也看了壹部電視劇《那年花開正圓》也講到,主角家族以前都是手工方式生產土布,在看了機器生產的方式之後驚呆了,經過重重困難引入了機器織布機,效率確實非常高,而這時候以前的手工作坊的工人便集合起來去破壞工廠。最後的解決方式當然是部分手工作坊工人學習新的機器生產方式而得到了好的發展。另外壹個例子就是交流電的發明,愛迪生和特斯拉都發明了電。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但是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是使用直流電的,而特斯拉發明的是交流電。因為愛迪生公司的支持,直流電在壹段時間站主導地位,但是直流電有壹些問題,就是長距離傳輸,而且傳輸能耗比較大,需要的傳輸介質也比較苛刻。而交流電則有較好的傳輸特性。但是愛迪生但是就是不接受交流電,而且為了阻止交流電發明了電刑器具,在各地表演交流電可以電死動物等方式。但是最終的接口大家都知道了,今天世界上主流的電力傳輸和使用都是交流電。

而且今天工業生產和電力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很難想象今天停電或者工業機器沒有了,我們的生活會成為什麽樣子。魯濱孫漂流記主要內容對於工業機器剛剛出現的時候所謂的機器會把人弄傷,電不夠安全會引起火災等等問題的考慮,已經完全不足以阻擋我們繼續使用機器生產和繼續使用電。現在我們對工業生產和電力的需求就像對水和空氣壹樣,已經非常習慣使用,人們已經默認這些就是應該是必須有的,如果缺了反而是不正常不合理。

所以目前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後也會像水和空氣壹樣,成為我們認為非常合理的存在。

人們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擔憂

在16年google的AlphaGO戰勝了圍棋界的高手之後,整個技術界掀起了壹整AI風,而且隨之而來的也還有壹整恐慌情緒。在技術界很多人隨便拿壹些計算算法甚至不是什麽算法,再針對壹個所謂的場景寫幾頁ppt就開始到處尋求投資,宣傳可以改變世界。在大公司也是類似,老板要求,那就拿壹些算法和模型回來,進行調參,就對外說有成立AI實驗室,而且有成果了。而且在壹波人的推動下說AI來了,可以超越人、戰勝人,未來人類有可能就會被機器人幹掉。。。這類信息在17年18年初比較多,但是18年下半年以來少了很多,很多人開始冷靜下來了,另外這幾年AI除了在下圍棋上大放光彩之外,好像沒有什麽大的動靜,要落地真正的AI還是很難的,很多場景下的那些算法其實都不能叫AI,只能叫規則下的模型參數亂調。尤其之前還爆出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翻譯靠人工的事情。

人類無需過分擔憂,但必須自強

這本書中提出了2個結論性的觀點:1.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會把人幹掉2.人工智能勢必會來,我們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適應,使用,甚至用AI來創造。

我認為這兩個結論還是比較靠譜的,首先就說人工智能是否會把人幹掉,從歷史發展和科學的角度來看,很難。AI(人工智能)要想幹掉人類,首要條件就是它要有思維意識,要有感情,而要想進化到這個程度目前非常非常非常的困。但是不能否認的就是AI壹定會非常大的提升生產效率,比蒸汽機,比電的發明提升效率更大。歷來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從單個人的能力來說和機器工具比較是遠遠不如的,我們的心算能力能和壹個手機比?力氣能和壹個最簡單的拖拉機比?所以我們要把AI當作壹種高效工具來試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極大的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是我們對外界改造能力和效率的升級。但這對人的要求也會更高,要駕馭這樣高級的工具,當然需要更知識和能力。

而且每次的生產效率的大提升必然帶來響應社會分工的變化。這裏最直接的就是對生產工人的沖擊,富士康試用機器人生產線,前幾天還看到海底撈也開始試用機器人進行配菜和配送服務,工廠和餐廳只需要極少數的人就可以運營起來。相比AI幹掉人類,這個才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註。在電視劇《那年花開正圓》也是壹樣的,使用機器生產之後效率大幅提升,原來的工人和老板都要被迫轉型為新機器生產的工人,需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來適應這樣的發展。

只要不斷學習適應新的時代,那麽被社會淘汰的機會就會比較低。因為現在這個社會不斷在有新的需求產生,新的工作職位產生。所以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尋找這些機會,在這些機會中找到合適自己的路子。

書中提到微軟蓋茨有句名言:我們的公司只有18月的生命力。其實這個話正對現在很多人都適用,畢竟唯有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中不斷學習進步才能適用社會的發展。

科學,宗教,哲學

另外這本書中還提到壹個話題,也是比較有意思的,而且他的解說我認為很到位:科學,宗教和哲學的關系。在他看來這三者不對立的,都是相互協助發展。科學,哲學,宗教都是在尋找響應的方法來幫助人們去認識世界理解世界。

在心經中也有對世界理解的過程:聲香味觸法,在指導人們對事物的思考壹定是先從外部再到內在原理的過程。之前聽壹個法師見到心經和光波粒二象性的關系時我就驚呆了,因為他說佛法中早就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因為心經中早就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我認為時胡扯,不過目前看來還是有那麽點意思。

另外還提到心學,對世界的認識要執行合壹,知的部分時思考之學,行的部分時實踐之學。哲學為大家思考世界提供了必要的方法知道,而且哲學也不是壹成不變的,也是在隨著人們對世界認識的不斷加深而不斷發展的。對世界的認識和研究是要結合哲學和科學的,所以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時科學和哲學的結合。這些觀點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我看來非常實在。

結論

這本書值得壹讀。我這裏梳理的內容也不是書的全部,從壹個技術男的認識來預測未來的發展,同時指導未來人們該怎麽學習提升自己,怎麽更加適應未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