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表現:
主要侵染葉片,多從中下部葉片發生,漸向上發展,病斑初為深褐色小點,後為赤褐或黃褐色同心輪紋大斑。病菌發生最適宜溫度為24℃~29℃,雨日多,濕度大,是赤星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根據調查,該病始見期為5月下旬~6月上旬,流行期為7月中旬,發病高峰期為8月上旬~9月上旬,海拔越高發病越重。
發生原因:
煙株營養失調:氮肥過量會導致煙葉後期貪青,氮鉀肥比例不適合等,均可導致赤星病加重發生為害。
不良農事操作:種植密度過大和不及時剔除底腳葉增大煙田濕度,不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導致再侵染源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赤星病發生。
煙葉成熟慢:例如紅花大金元田間成熟落黃慢,成熟過程中被多次侵染的可能性較大。
高溫高濕環境:25~30℃最適宜發病;煙葉成熟期雨日多,田間濕度大,溫度適宜時常致赤星病大流行;晝夜溫差大,夜間結露濕度大,葉片保持水膜時間長,利於該病發生。
防治措施:
1、選育種植抗病品種
煙草赤星病是壹種典型流行病及循環型病害,種植抗病品種是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應因地制宜選栽抗病品種或耐病品種。
2、加強農事操作及栽培管理技術
在生產中通過培育壯苗,適時早栽,促進煙葉早生快發、提早成熟采收,使其避開赤星病的盛發期,降低病害的發生率。
科學施肥,氮、磷、鉀合理比例以1:2:3為宜,使煙葉及時落黃,提早成熟增施鉀肥,增強煙株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壹般在1200株/667_左右。連片種植面積控制在10h_以下,保證煙田通風透氣,減少病原菌傳播機會。
徹底銷毀煙株殘體及煙田雜草,註意選擇苗床和苗床衛生,及時采收成熟煙葉和煙田輪作換茬等措施,也可以有效減低赤星病危害。
3、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防治因其有藥劑殘留、病原菌易產生抗性及影響煙葉品質量等問題,應根據病情,適時噴藥,以控制生長後期病害突發。煙株下部葉進入成熟階段後,在雨前、雨後或濕度大、露水重、霧期長時,應及時噴施內吸性高效、低殘留的藥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