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產黨為培養抗日幹部而設立的學校。其前身為紅軍大學。1936年6月在陜西瓦窯堡成立,不久後遷往陜西保安。
最初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址遷往陜西延安。
學校成立時,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任教育長,劉亞樓任訓練部長,楊至成任校務部長。抗大的學員以部隊中的紅軍幹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為主。
學校堅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以註重思想政治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內容,培養抗日幹部。
1939年,抗大總校遷往晉冀豫邊區,並在各主要根據地先後創辦12所分校。
1943年,總校遷回陜西綏德。
1945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結束。學校開辦期間,***培養十多萬名抗日幹部。?
建制
抗大總校有十四個大隊。大隊長是團級幹部。
壹九四二年初抗大總校在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創辦的抗大總校附屬陸軍中學
1、壹分校
1939年2月,抗大壹分校在晉東南的沁縣故縣鎮成立。校長何長工、副校長周純全。1940年1月,遷至山東沂蒙山區。1941年與濱海師範合並改為濱海建國學院。即現在的臨沂大學。註:臨沂大學現在是國家設立、山東省政府直屬管理的綜合性大學,“山東省特色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2、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晉察冀建立。後更名為華北軍政大學,建國後相繼改名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華北高級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高級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1961年因國防尖端科研需要組建為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部設於北京市。
1965年集體轉業為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院,現為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是國有大型軍工和民用兼備的中央級骨幹企業。
3、三分校
1939年6月以抗大總校留下的兩個大隊、若幹個直屬隊為基礎在延安組成抗大三分校,負責培養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的幹部及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第壹任校長是原抗大總校教育長許光達,後由陳奇涵、郭化若繼任。
4、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蘇邊區的安徽省渦陽縣北麻家集成立。前身是新四軍遊擊支隊隨營學校。後曾改名為雪楓軍政大學、華中雪楓大學、華東軍政大學、第三高級步兵學校。1952年2月,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即現在的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5、五分校
1940年底,抗日大五分校在江蘇鹽城地區成立。又叫抗大華中總分校,原址位於現江蘇省鹽城中學北校區內。
6、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鄉成立。1943年結束。後在六分校基礎上組建抗大太行大隊,後擴建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並入晉冀魯豫軍政大學。
7、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興縣成立。校長彭紹輝。後於1943年遷往甘肅慶陽東華池。
壹九四二年六月抗大第七分校在山西省興縣地區創辦的抗大第七分校附屬陸軍中學。
8、八分校
1941年5月,抗大八分校在皖東的天長境內建立。
9、九分校
1941年9月開始籌建新四軍壹師抗大分校。新四軍軍部抗大五分校訓練部副部長謝雲暉奉命率壹部分幹部和學員來到蘇中,與蘇中抗日軍政學校合並,成立“抗大蘇中大隊”,是為抗大九分校的前身,有學員600余人,大隊長吳肅,政治委員謝雲暉。
10、十分校
壹九四二年二月新四軍第五師在湖北省隨縣白兆山區創辦的抗大第十分校。壹九四五年春新四軍第七師在安徽省無為縣團山裏創辦了壹所抗大分校,也稱抗大第十分校。
11、太嶽分校
壹九四四年十月在山西省陽城、沁水壹帶由抗大總校太嶽大隊擴建的抗大太嶽分校。
壹九四二年春抗大總校太嶽大隊在山西省沁源縣創辦的太嶽陸學中學。
12、太行分校
壹九四五年春在河北省涉縣由抗大第六分校太行大隊擴建的抗大太行分校。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