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字師的故事有三個,如下:
1、五代時期,王定寶的《唐摭言》中記載李相讀《春秋》時,“婼”應讀“敕略切”,李相誤讀為“敕晷切”,小吏向他解釋後,李相感到很慚愧,於是“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壹字師”。
2、唐朝時,齊己作了壹首詩,名為《早梅》,詩中有壹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認為“數枝”不能突出“早”字,不如改為“壹枝”。齊己覺得很有道理。當時讀書人稱鄭谷是齊己的“壹字師”。
3、元朝時期,薩天錫送濬天淵入朝,誦讀了壹句“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很多人都誇贊他,只有山東壹位老叟認為應將“聞”改為“看”,薩天錫問為什麽要這樣改,老叟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薩天錫彎下腰,拜老叟為“壹字師”。
“壹字師”的來歷
古時候,人們往往將那些能把他人改動壹字,使之更貼切恰當的稱為“壹字師”,這種叫法最早源於唐朝末年。
晚唐時期詩僧齊已在《早梅》詩中寫道:“萬木棟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齊已寫完詩後反復吟誦,覺得不滿意,就向詩人鄭谷請教。鄭谷把“數枝”改為“壹枝”,使詩意更貼切,更符合早春的景象。
齊已大喜,說道:“梅開第壹枝最先來報春。”齊已遂拜鄭谷為“壹字師”。後人稱改壹字師而使全篇生輝者為“壹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