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書邊事原文_翻譯及賞析

書邊事原文_翻譯及賞析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漢無兵阻,窮邊有客遊。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唐代·張喬《書邊事》 書邊事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漢無兵阻,窮邊有客遊。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 唐詩三百首 , 邊塞生活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秋的邊地號角劃斷寧靜,征人悠閑地倚著哨樓遠望。

陣陣和風吹拂著昭君墳墓,邊城梁州普照著和煦陽光。

浩瀚沙漠看不見軍兵阻擾,邊疆塞外也常有客人遊賞。

蕃人的情意好像這條流水,願永久歸附中原流向南方。

賞析

詩篇壹展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壹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首句“調角斷清秋”,“調角”即吹角,角是古代軍中樂器,相當於軍號;“斷”是盡或占盡的意思。這壹句極寫在清秋季節,萬裏長空,角聲回蕩,悅耳動聽。而壹個“斷”字,則將角聲音韻之美和音域之廣傳神地表現出來;“調角”與“清秋”,其韻味和色調恰到好處地融而為壹,構成壹個聲色並茂的清幽意境。這壹句似先從高闊的空間落筆,勾勒出壹個深廣的背景,渲染出壹種宜人的氣氛。次句展現“征人”與“戍樓”所組成的畫面:那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征人無事的主旨。

頷聯“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風”,並非實指,而是虛寫。“青冢”,是漢朝王昭君的墳墓。這使人由王昭君和親的事跡聯想到目下邊關的安寧,體會到民族團結正是人們長期的夙願,而王昭君的形象也會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風中搖蕩壹樣,長青永垂。“梁州”,當指“涼州”。唐梁州為今陜西南鄭壹帶,非邊地,而曲名《涼州》也有作《梁州》的,故雲。涼州,地處今甘肅省內,曾壹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與涼州地帶壹東壹西遙遙相對。傍晚時分,當視線從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涼州時,夕陽西下,余輝壹片,正是壹派日麗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見,即使在那更為遙遠廣闊的涼州地帶,也是十分安定的。

頸聯“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大漠”和“窮邊”,極言邊塞地區的廣漠;而“無兵阻”和“有客遊”,在“無”和“有”、“兵”和“客”的對比中,寫明邊關地區,因無蕃兵阻撓,所以才有遊客到來。這兩句對於前面的景物描寫起到了點化作用。

末聯兩句“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願,使詩的意境更深化壹步。“此水”不確指,也可能指黃河。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翩。他想:蕃情能像這大河壹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啊!這表現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願望。

創作背景 唐朝自肅宗以後,河西、隴右壹帶長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沙州民眾起義首領張議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將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此詩的寫作背景大約是在上述情況之後。 (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詩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

張喬

(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當時與許棠、鄭谷、張賓等東南才子稱“鹹通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詩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 272篇詩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張九齡《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唐代 :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唐詩三百首 , 月亮 , 中秋節 , 思鄉 , 思念 , 早教古詩100首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唐代·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唐代 : 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 唐詩三百首 , 記夢 , 愛情 , 思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余 通:余)——唐代·杜甫《客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余 通:余) 唐詩三百首 , 待客 , 友情 , 喜悅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