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戰況與東部截然相反,姜維在戰役開始就上報朝廷告急,劉禪反應也很迅速(危及到自己的皇位,阿鬥不是傻子,自然動作很快),派遣了名將廖化前往姜維處救援,此外派了後五虎上將裏碩果僅存的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前往陽安關增援。
姜維是何等人物,壹看就知道魏軍的真實意圖,這次是準備徹底滅亡蜀國,不是來小打小鬧了,於是召開軍事會議,布置戰術。
會上眾人各抒己見,紛紛表示魏軍(鄧艾)多年以來反復多次和我方交手,互有勝負,此次也不例外,我軍只要固守城池,任鄧艾水平再高,也很難攻克。
姜總司令發表演講,指出此次魏軍的戰略的真實意圖,即傾全國之力來滅蜀。我方雖然可以和鄧艾、諸葛緒平分秋色,但真正的主力鐘會的十多萬部隊會壹路打到成都,屆時就不堪設想了。
因此現在唯壹能做的就是立刻撤軍,前往陽安關匯合,依靠天險抵禦敵軍。
眾將紛紛表示贊同。
於是姜維軍立馬撤退,快馬加鞭地往東面奔去。
可是沒想到此時諸葛緒軍已經抄到他們身後,斷了後路,擺明是要困住他們在西部。自然,這個對姜維來說不算什麽大事。
三國後期三英(姜、鄧、鐘),實力超越其他人壹個檔次,其中軍事方面姜鄧兩人旗鼓相當,鐘會略遜之。諸葛緒雖也是雍州刺史,邊疆大將,對陣姜維還是有差距。
姜維改變行軍路線,從東進調整為北上,同時放出風聲,揚言攻打諸葛緒的後方營地,造成了壹種東邊魏軍南下滅蜀,西部蜀軍北上打魏的奇特光景。
其實明眼人壹看就知道,這是非常簡單的聲東擊西,蜀軍自保都來不及,怎麽可能去主動進攻魏國都城。
我估計諸葛緒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姜維如果真的北上,第壹個目標就是諸葛緒的大本營,雖然攻打魏國都城有點天方夜譚,但是要把諸葛緒的大本營攻下確是非常有可能的。
壹旦老窩被端,諸葛緒的立身之本就沒了,屆時魏國再怎麽強大和他就沒有半毛錢關系了。
國家大義固然重要,個人利益更是關鍵,為了自己,哪怕是敵方有詐也不得不防,於是諸葛緒全軍急速退後三十裏,以防姜維偷襲。
事實證明這就是姜維的詭計,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引開諸葛緒,好讓自己直奔東邊而去,眼見諸葛緒如此聽話配合,那不賞臉實在是不好意思,於是姜維軍如離弦之箭壹路東進。
等到諸葛緒確定是姜維的空城計,再想去追趕,已經來不及了,兩隊的距離相差足足有壹天的行程。
姜維在諸葛緒的“幫助”下順利逃出包圍圈,意氣奮發準備應敵,但卻在途中得到“噩耗”,陽安關已經失守,蔣舒投降,傅僉戰死,漢樂二城被圍困,形式危急萬分。姜維十分震驚,整天愁眉苦臉在思索下壹步該如何應對。而身邊的將士們也有些茫然,不知該去前線還是退守成都。
此時,前來增援的廖化軍也到來了,沒多久張翼、董厥軍也抵達,四路軍隊集合,又讓姜維感覺增加了信心。
四人連夜開會討論,最後壹致認定,在目前關中淪陷,天險關卡告失的情況下,唯壹的選擇是前往劍閣。
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且是通向成都的唯壹可用通道。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以期扭轉戰局。
事實證明這是唯壹正確的選擇,鐘會此後再也沒法前進壹步,要不是鄧艾突發奇想,歷史性地提出了那個震驚千古的戰略的話,魏蜀之戰就可以結束了,大家回家升官的升官,退休的退休,該幹嘛幹嘛。
而除了內部深挖,劉禪也請了外援,他派人向東吳求救。
吳蜀同盟四十年,雖然吳國皇帝換了又換,但兩國關系始終不變,且唇寒齒亡,孫休也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派出丁封、孫異等人前去救蜀。
之前諸葛緒被姜維耍,犯了第壹個錯誤,讓蜀軍順利逃脫,此刻他面臨著第二次抉擇,是東進與鐘會軍匯合,還是西退與鄧艾匯合。
正常來說他應該找鄧艾,因為這次的戰略部署是他與鄧艾壹起行動,因此有問題的話也應該找鄧艾,不過他最終選擇了找更高壹級領導,總指揮鐘會。
這是他犯的第二次錯誤。
鐘會本來就對鄧艾看不順眼,對他的手下更是不屑壹顧,更兼著他懷有自己的目的。這次諸葛緒帶兵來投,鐘大將軍於是借口他犯了錯誤,需要回國改造,壹番思想教育後特批休假式治療,派專車(囚車)送他回國,順便把他的三萬兵馬收歸己用。
俗話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壹條河流,可惜諸葛緒同誌就是犯了相同的錯誤,於是沒救了。
不過事後的發展來看,鐘會送他回國倒是救了他壹命,因為就在滅蜀不久之後就發生鐘會之亂,三英全部命喪黃泉,而諸葛緒得以遠離是非之地,繼續在晉朝做官逍遙,此乃後話。
鐘會占領陽安關後繼續西進,途中路過了定軍山,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地方了,昔日黃忠在此力斬夏侯淵(夏侯霸父親),成就不世之功,也奠定了蜀漢基業。壹代偉人諸葛亮逝世後將墓地也放在此處,鐘會是謀士出身,對於戰爭壹向是攻心為上,之前在漢城就致信蔣斌要求給蔣琬掃墓,如今諸葛亮墓就在此處,豈可放棄此等良機。
說起諸葛亮的祠廟,真是壹段復雜的歷史。
當年孔明病逝,舉國哀悼,在舉辦了所有祭祀典禮後,百姓們強烈要求為孔明立祠廟,以便每年祭奠。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實際締造者之壹(功勞最大),功震寰宇。又是劉禪的相父,等同於父親,立祠廟是理所當然的,這也非常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
可是奇怪的是,雖然民眾呼聲幾乎要上天,各地官員的請願書堆積成山,可是劉禪竟然無動於衷,最後下令禁止給孔明立祠廟。
所有人都傻眼了,不斷地有人在問:為神馬?
朝廷給的官方解釋是:禮秩不符。
簡單點來說就是不符合規定。
原來是這樣的,在古代等級森嚴的階級下,給人建立祠廟等紀念場所有很嚴格的限制。
廟,是其中最高等級,只有帝王才能享受此待遇。
祠,是大臣們可以享受的最高待遇。
諸葛亮不是皇帝,所以不能建廟,最多建祠。從規定來看,沒有問題。
其實,深層次來分析,其中是大有講究的。
雖然名義上沒有上沒幹過皇帝,可三國時期的任何人,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孔明在蜀國的地位。自從劉備崩殂至孔明逝世的十壹年,蜀國完全是孔明壹人說了算,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沒有孔明點頭,那就辦不成。在實質上他是蜀國的第二任皇帝,而劉禪是第三任。
更何況劉禪視孔明為父,皇帝的父親那還是皇帝,於情於理孔明完全有資格建廟。
其實在蜀漢還有壹個例外,就是關羽。關羽也立了廟,享受帝王待遇。
這是怎麽壹回事,關雲長啥時候做過皇帝了?
當然了,關羽沒有做過皇帝,這點是非常明確的。
他能享受帝王待遇主要是因為歷代以來,各朝皇帝為了樹立他為忠君愛國的形象,不斷地給他加封號,晉地位,經過壹千多年,關羽從漢壽亭侯已經化身武聖,成為天帝。
這個過程簡而言之就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
順便說句,中國還有文聖,他就是孔子。
話說回來,既然於情於理都沒有問題,那劉禪幹嘛不給相父立祠廟。
說來話長,劉禪同學和諸葛亮的關系真是壹言難盡。
孔明是蜀國的實際締造者之壹,功勛元老,又兼任劉禪父親壹職,從劉禪繼位起就完全掌控了蜀國壹切軍政大權,是實際的皇帝,阿鬥同學只是名義上的皇帝而已。
劉禪兢兢業業地做著他的學生、兒子,可是時間長了,畢竟心裏不是滋味,我才是正牌皇帝,蜀國是劉家天下,可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諸葛丞相才是當家人,劉禪這個皇帝幹得有名無實,相當無趣,情況和後來魏國的曹芳、曹髦、曹奐差不多。
可諸葛亮倒是真心為了皇帝(國家),所有的行為可能嚴重觸犯了皇權,但他自己沒有貪權,只是想把國家治理好,所以劉禪也沒法拿他怎麽樣。
這就很像明神宗朱翊鈞與張居正的關系。
萬歷皇帝對張首輔真可謂是又愛又恨,既感謝他對自己做出的壹切,又對自己的權利旁落而憤恨不已。
張居正輔佐皇帝十年,立下了奇功偉業,萬歷皇帝為他的逝世痛哭流涕,追封、謚號、撫恤壹個不能少。
張居正霸權十年,使小皇帝皇權旁落,成了傀儡,心中憤恨不已,所以在他逝世的半年後開始了清算抄家活動,張家壹下子從帝國頂峰跌入深淵。
正因為孔明與阿鬥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關系,所以劉禪壹直不同意為孔明立祠廟,直至蜀國的最後壹年。
那時國內外形勢已經十分緊張,國內人心惶惶,劉禪為了籠絡人心,終於在習隆和向充的提案上批準了該協議,遲到了二十九年的孔明廟終於得以建成。
為孔明上書的兩位人士也都頗有來頭。
習隆是步兵校尉,雖然官職不大,但家世顯赫。他的祖父習禎是荊楚俊傑,有個妹夫叫龐林,是龐統的弟弟。當時人們評論荊楚人物時,習禎的排名僅次於龐統,比馬良還高,可見其地位。
而向充是名將向寵的弟弟。
這裏還要說說壹個人,名叫楊戲,字文然。他曾經做過丞相府主簿,後任監軍、護軍等職務。他對蜀漢最大的貢獻是寫了壹本書,名叫《季漢輔臣贊》。
楊戲這人,很有才華,但是為人高傲,常常出言不遜,愛諷刺人,所以人際關系不好,這點和楊儀比較相似。
不過他的文筆非常棒,最關鍵的是,他評論別人是非常客觀的,基本上沒有誇大的成分,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壹個人的情況,所以《季漢輔臣贊》是研究蜀漢人物的重要資料,在這壹點上楊戲作出了卓越的,無與倫比的貢獻。
陳壽在撰寫《三國誌》的時候,由於蜀國不設史官,很多史料缺失,在編寫蜀書時非常棘手。
而《季漢輔臣贊》則在極大程度上幫助了陳壽,可以說蜀書基本上是在此書的基礎上稍作修飾改編而成。
雖然鐘會先後掃了孔明與蔣琬的墓地,給蜀民眾寫了勸降書,攻心工作相當不錯,但說實話,他在軍事上的才能與文學才能相差甚遠,所以在面對姜維這樣的軍事家時毫無辦法,鐘會做外交部長、教育部長是不二人選,做軍隊總司令就完全牛頭不對馬嘴。
在這件事上司馬昭應該負很大責任,他其實非常清楚鐘會的能力,也十分明白鐘會無法勝任總司令壹職,所以根本不應該如此安排。換作今天就是不符合崗位要求,要麽調崗,要麽下崗。
那麽為神馬司馬昭還是讓鐘會領軍呢,道理也很簡單,之前我們也說過了,當時咨詢了諸多將領,竟然得不到壹個支持伐蜀的聲音,連親信鄧艾都堅決反對,唯有鐘會表示贊同,所以沒有其他人選了。
鐘會面對打死不出動的姜維真的是毫無辦法,只能重操舊業,又寫了封信來誘降伯約,裏面的內容自然是把人捧上天,文筆出眾,說姜維比魏國的名士諸葛誕、夏侯玄都要出色。可姜大將軍是何等人物,這種把戲看的多了,自然付之壹笑,他也非常清楚鐘會的軍事能力,於是學習當年仲達對陣孔明時的經典戰法,死守不出,雙方就那樣僵持著。
鐘會軍和姜維軍在劍閣就這樣對峙了數十天,此時的鐘會能用的計謀都試過了,對姜維完全無效,硬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選項,鐘會自己都很清楚論軍事能力,整個魏國只有鄧艾可以與姜維匹敵,可是即便是鄧艾在如此地勢條件下也是無能為力。
那時已經進入十月(農歷),屬於深秋,馬上要入冬了。冬天的四川雖不像東北那樣冰天雪地,可是在崇山峻嶺之中,早晚的寒氣還是相當給力的。當初出發之時鐘會預計能迅速解決戰鬥,因此沒有給將士們準備冬裝,現在到了這個地步就很尷尬了。
雖然沒有像之前的許儀那樣問罪後勤部長,但如此下去究竟不是辦法,進不得,熬下去糧食也沒了,不餓死也要凍死了,鐘會開始考慮撤軍回國。
於是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下壹步計劃。
鐘會先是發表開場白,表揚了各位將領的出色表現。
會:“此次我軍伐蜀,進展迅速,西部東部都占領了大片蜀地領土,這些都是諸位將領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深表感謝!”
諸將:“此乃鐘大都督統領有方,末將等只是遵循大都督作戰方針而已。”
會:“只是敵軍畢竟也非毫無戰鬥力,特別是姜維乃名將,更兼劍閣地利,對方死守多時,我方也很難更進壹步,不知諸位有何良策?”
諸將:“吾等才疏學淺,且蜀國之地首次踏足,對此不甚明了,唯大都督馬首是瞻。”
會:“依我看,如今天氣轉涼,糧草運輸困難,短時間難以取勝,不如暫且撤軍,回國整頓,待得明年春暖花開之際再度進軍,必可壹舉獲勝。”
其實就像之前司馬昭詢問將領時那樣,絕大部分魏將都不贊成伐蜀,要不是鐘會鼓動晉公,根本就沒這麽回事了,現在天氣冷了,馬上要過年了,將領們都想早日回家,於是紛紛表示鐘大都督英明,堅決擁護中央決定,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壹領導。
鐘會眼看自己壹呼百應,心中甚為欣慰,準備宣布散會,舉辦晚宴。
蜀國眼看又能延長國運,至少可以撐到來年春天。
此時,壹個不同的聲音響了起來。
發言的是副總指揮鄧艾。
他說:“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裏,去成都三百餘裏,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誌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如今賊寇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經漢德陽亭,奔赴涪縣,距劍閣西有百余裏,距成都三百余裏,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姜維雖死守劍閣,但在這種情形下,他壹定得引兵救援涪縣。此時,鐘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縣,那麽,涪縣兵力極少。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壹定能打敗敵人。
這段話有兩層含義。
首先,是明確表達了反對撤軍,並提供了迅速有效的對策。
其次,是表達了對鐘會用兵平庸懦弱的嗤之以鼻。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鐘會與鄧艾有著不小的矛盾。
二人的人生軌跡很不壹樣。鄧艾是草根出身,壹步步從基層做上來,是不折不扣的實幹家,各個環節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鐘會則是世家出身,名門望族,有著非常深厚的背景後臺,所以能夠在仕途上走常人無法走的捷徑。
鐘會比鄧艾要小二十八歲,實屬兩代人,卻能成為鄧的領導,並且是在軍事能力上相差巨大的前提之下,鄧艾不服鐘會自然也是很正常的。
鐘會的理想被毫不留情地打斷,而且是當眾被否定,作為主帥心裏實在不爽。
鄧艾其實也有報復鐘會之心,因為當初他作為反戰派的先鋒,多次勸說司馬昭不要伐蜀,時機未到。眼看就要成功,卻被鐘會橫插壹刀,不得不動身作戰。
此時到了重要關頭,鐘會居然打退堂鼓了,想要回家過年,作為名將鄧艾自然也不能讓小輩如此輕松愜意。
鐘會本來極不高興,臉色陰沈,但聽了鄧艾之計,不由得眉開眼笑,興奮異常,連聲說:“鄧將軍此計甚妙!可馬上帶兵前往,吾等在此靜候佳音!”
眾將原本看到鄧艾提出異議,心中都是壹驚,有心裏罵娘的,也有為鄧艾擔憂的。不過看到鐘會的臉色多雲轉晴了,大家心裏都放松了。
鐘總與鄧副總飲酒告別,這是他們最後壹次和氣見面,誰都沒想到,下壹次見面之時已經是敵對狀態了。
會議結束,鄧艾回到自己的軍中。而鐘會則對著諸將笑著說:“人們都說鄧艾能力出眾,今天看這情況,實乃庸才也。”
諸將不解,問是何原因。
會曰:“陰平小路,皆為高山峻嶺,只要蜀軍派百人守住要道,斷其歸路,鄧艾等人都要餓死了。”
應該說,鐘會的觀點沒有錯。
從古至今,自漢中入蜀,必走劍閣,別無二路。大家看下地圖就知道了,陰平這個地方背後就是高山,沒有任何道路。魯迅先生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這個標準來看,陰平背後基本上壹千年都不會有路存在。
現今社會,如有高山峻嶺必定是搶手貨。當地政府壹定會想在所有人前面去開山鑿府,修建道路,設立景點供遊客遊玩,自己則是門票、紀念品、餐飲、住宿等賺得盆滿缽翻,不亦樂乎。
現在,鄧艾準備開拓道路,不是為了旅遊觀光,不是為了開發娛樂業賺錢,而是為了達成人生的目標理想,建功立業,名垂千古!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鄧艾毫無疑問是極其優秀的實幹家。
鄧艾出生貧苦,自幼喪父,幼年顛沛流離,吃盡苦頭。不過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練就了他艱苦耐勞的頑強意誌,這是貴公子鐘會同學無法體會也無法效仿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壹個成語叫期期艾艾,是形容人口吃的。其中的艾艾指的就是鄧艾。
《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記載:鄧艾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時稱自己是“艾……艾……”。有壹次他在洛陽參加司馬昭的聚會,交談時他又開始“艾……艾……”。司馬昭就跟他開玩笑:“妳老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也不示弱,說:“鳳兮鳳兮,難道不是壹個鳳?”
壹個口吃的人,現在要統領千軍萬馬,前往征服另壹個國家,這位統帥需要付出多大的艱辛和代價,大家自己可以想象。
鄧艾在回軍營途中問隨身將領:“鐘會待我如何?”
將領答道:“觀其辭色,對將軍之言很不以為然,只是勉強應付而已。”
鄧艾笑道:“我對他真心相告,他視我為庸才。他認為取下了漢中功勞比天高,若非我在西部牽制姜維,他豈有如此順利能獲勝呢!”
回到營中,士載對眾人說:“我現在準備趁虛去拿下成都,與大家***立不朽功名,妳們願意嗎?”
眾將:“願從軍令,萬死不辭!”
於是便準備出發了。
鄧艾命自己的兒子鄧忠率五千人先行出發,但他們的任務不是去打仗,而是開路。
之前鐘會在出征時也派他人前去修路,結果修路隊長許儀沒幹好,連命都搭了進去。
剛才也說過,從陰平去成都,是沒有路的,妳想走必須要開路。當今社會科技發達,開路的話用炸藥,挖掘機,盾構等等非常便利,別說開路,就是移山都輕而易舉。兩千年前的三國時期沒有任何工具,有的就是人心。
據載這五千人是赤裸上身,攜帶的是斧鑿工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
從陰平到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城市江油,最近的直線距離也要七百裏,這五千人就是憑借著最簡陋的工具壹路開挖,竟然奇跡般的打通了這條長達七百裏,被鄧艾自己都稱之為“邪徑”的道路。
鄧艾自己則率三萬大軍隨後出發,每過百裏就留三千人馬駐紮,以為後應。
就這樣過了二十幾天。
鄧艾率軍來到了壹座山前,看到了鄧忠和其他將士。奇怪的是,他們都在掩面哭泣。
鄧艾問何故哭泣。
兒子鄧忠說:“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
鄧艾看到兒子和其他將士均傷痕累累,疲憊不堪,心中非常悲痛。
但他作為主帥,在此等關頭不能發出軟弱的聲音。
說道:“我軍到此已有七百余裏,前方就是江油,豈可退縮而前功盡棄!”
又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之。”
主帥如此發話,手下的鬥誌也被點燃了。
眾人答道:“願從將軍之命!”
要說鄧艾也真是強悍,他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
說實話,這種做法是九死壹生的賭博,看的是妳命大還是閻王手大。
最高領導既然帶頭了,手下的小兵也沒有話說,紛紛效仿,壹個個裹毯而下。
可能上天也在眷顧他們,鄧艾軍奇跡般的活了下來。
有句話叫做只要妳不放棄自己,上天就不會放棄妳。
鄧艾及其隨從就是這句話的先行者。
而那座山也因為“路不得通,乃懸車束馬,造作棧閣”被稱之為馬閣山。
壹行人來到江油城前,鄧艾清點人數,驚奇地發現連同之前開路的部隊,目前只剩下兩千人了。
而這兩千人中,開路部隊幾乎已經精疲力竭,毫無戰鬥力。只有自己的部隊相對還行,那只能派這些人去了。
隊伍裏有壹個小隊,領隊叫田章,是屬於鐘會軍的。這次鐘會雖然對偷渡陰平的計劃不屑壹顧,但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於是派遣了田章帶壹小隊支援(監視)鄧艾。
既然是鐘會的人,自然充當炮灰沖在最前面了。鄧艾命令田章率領本部人馬進攻江油。
田章自然知道鄧艾的用意,但人家是領導,妳不得不從,雖然幾乎斷糧,餓得發慌,還是硬著頭皮上。
江油城守將名叫馬邈,手下的兵力約為三千人。
而田章手下人數應該不超過五百,壹對六的比例,快接近特種部隊了。
馬邈通過探子回報,也得知了魏軍到來的消息。
第壹反應自然是震驚,極度的震驚。
原因之前也講過,根本沒有途徑可以到達此處,難道對方是用直升機運輸,直接空降的不成。
不過馬邈震驚歸震驚,還是組織了軍隊埋伏迎戰。很快就碰到了田章,於是便開戰了。
五百對三千,戰鬥很快就結束了。
田章獲勝了,很輕松的就勝利了。
大家可能感覺不可思議,但其實也好理解。此時的蜀漢,精銳部隊都在前線姜維處,還有壹部在成都大本營駐紮,其余地方的部隊基本上都是戰鬥力低下,或者就是預備役。
蜀漢後期,由於後主不理政事,黃皓專權,軍隊也受到波及,除了姜維直屬的嫡系部隊,其他軍隊都是疏於訓練,得過且過的狀態。
而魏軍這次來滅蜀,派遣的是精銳部隊,雙方的戰鬥力對比壹看便知,不要說壹對六,估計是壹對十六都有的打。
再加上魏軍糧食殆盡,饑腸轆轆,正所謂的絕境,如果不拿下江油,那先頭部隊將全軍覆沒,名副其實的生死關頭。
在雙方這種反差巨大的前提下,最終的結果也順理成章。
不過有壹點需要說明,蜀軍守將馬邈,在《三國演義》裏的描述是整天喝酒度日,鄧艾軍出現後嚇得半死,立馬俯首投降。還描述了他的妻子李氏羞於丈夫的行徑而自縊而死,鄧艾十分欽佩,還特地去祭奠了她。
此處描寫純屬虛構,需要給馬邈正名。我估計羅老師為了體現劉禪的昏庸,故特地這樣描寫。
至此,偷渡陰平的行動可以說是大獲成功。
偷渡陰平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壹大經典戰役,它的結果產生了重大影響,從事後來看,它直接導致了蜀漢在短時間內滅亡。如果沒有該行動,姜維可以在劍閣長時間對抗鐘會,鐘會甚至本來就已經想回國了,蜀漢的國祚,以及三國的歷史至少可以延長,因此,該行動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鄧艾也因為此次行動而名載史冊,彪炳千秋。
而同時代還有另外壹個計劃經常和偷渡陰平相比較,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
很多人都說,諸葛亮膽子太小,如果用此計謀,說不定就拿下長安了,北伐成功的日子也不遠了。
其實,子午谷奇謀是以強打弱,雖說魏軍的總體實力自始至終都遠勝蜀軍,但長安守將夏侯楙是庸才(相對於魏延來說),而子午谷也算是險峻山道,但比起根本沒有路的馬閣山來說真可謂是天堂了。
綜合比較,子午谷的難度可能不足偷渡陰平的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