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經發動了兩場針對日本人的侵略戰爭,史稱:兩次“元日戰爭”,日稱:“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可是這兩場戰爭都因為元軍遭遇臺風、船毀人亡而宣告最終失敗。面對強大的元軍,日本人僥幸的取得了勝利。對於蒙古人來說,這兩次戰爭都是失敗的,但對於戰勝方的日本鐮倉幕府來說,卻沒有因為戰爭的勝利而得到解脫,相反,他們陷入了戰後危機,導致在不久後就倒臺了。這裏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危機呢?
當時的日本才剛進入第壹個幕府統治時期——鐮倉幕府。幕府時代是日本武人集團實際掌握政權的時代,天皇和征夷大將軍都被架空,大將軍府的執政才是真正的話事人。鐮倉幕府的話事人就是北條氏,北條氏掌控日本已經有7代了,在日本已經根深蒂固、日趨穩定。
也怪鐮倉幕府運氣差,剛好在它們身上撞上了忽必烈這個戰爭狂。雖然在鐮倉幕府第8代執政——北條時宗的統壹指揮下,日本頑強的將忽必烈的元軍趕出了日本島,但是戰爭對於日本人的創傷是無法壹下子抹去的。
戰後,鐮倉幕府帶著戰爭勝利的表面光鮮,暗地裏卻在為收拾滿目瘡痍的殘局而叫苦不叠。在對抗元軍的過程中,鐮倉幕府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抗戰。也因此欠下了壹屁股的債務,等待戰後來償還。
可是這次戰爭是在日本的本土進行的,除了損傷,戰爭沒有為鐮倉幕府帶來壹點兒的補充,導致鐮倉幕府的財政赤字更加嚴重。而大批等著戰後重建的平民以及向政府要求補償和獎賞的日本禦家人們,開始紛紛跑到各地政府鬧事。
而鐮倉幕府卻根本拿不出錢來安撫這些受傷的人們。於是,日本國內的矛盾開始加劇,最先挑事兒的就是禦家人(日本職業武士)。大量因在戰爭中傷亡和立功而拿不到獎賞的禦家人開始公開和政府唱反調。
他們為了彌補損失,武力侵占“公地”和莊園,地方沖突不斷,鐮倉幕府也無力保護這些地頭和莊官們。而被侵犯的這些地頭和莊官,也因此脫離“本所”和“領家”,從幕府中脫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封建領主。幕府的統治力嚴重下降。
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處境更加惡劣。禦家人不論是轉為領主或貧困下去,他們為轉嫁戰爭損失,都加強了對以“百姓名主”為主的農民的掠奪,致使農村荒蕪,饑謹頻發,農民流離失所,加劇了社會矛盾。
“百姓名主”中壹部分為尋出路,上升為武士,這些武士是沒有和幕府結成主從關系的自由人。這些自由人將社會上的流民組織起來,形成了壹股股暴民,政府稱之為“惡黨”。這些惡黨就像中國古代的土匪和流寇,專門和政府作對。
惡黨被之前不滿政府的禦家人集團拉攏起來,形成了壹支支頗具實力的反政府武裝,即“惡黨巨魁”。
鐮倉幕府就是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逐漸失去對政權的控制的。日本天皇後醍醐天皇也在這個時候借機策劃“倒幕運動”,欲圖恢復天皇的權力,最終在大家的***同努力下,最終將北條氏壹族徹底鏟除,鐮倉幕府時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