櫚的拼音,lǘ、部首木、結構左右、筆畫13
釋義[棕(zōng)櫚]見“{棕}”。“櫚”,中文常用漢字之壹。常用作名詞,樹木名稱“棕櫚”,紫紅色,似紫檀,有花紋,性堅硬,可做器具或扇骨
現代釋義:櫚(櫚)〔棕櫚〕見“栟”木名,紫紅色,似紫檀,有花紋,性堅硬,可做器具或扇骨。亦稱“花櫚木”、“花梨木”。櫚詳細釋義:櫚lǘ——見“棕櫚”(zōnglǘ)
櫚相關詞語
棕櫚屋?棕櫚?栟櫚?花櫚木家具用材木名。紫紅色,似紫檀,有花紋,性堅硬,可作器具或扇骨。也叫花櫚木或梨花木。參閱《本草綱目·木部二》。
櫚古籍釋義:康熙字典《唐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淩如切,?音閭。栟櫚。或作閭。見栟字註。又《本草拾遺》櫚木出安南,性堅,紫紅色,有花文者謂之花櫚
資料擴展:
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是棕櫚科棕櫚屬常綠喬木,其樹幹圓柱形;葉片近圓形,葉柄具細圓齒;花小黃綠色,卵球形,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花序大型多分枝;果實闊腎形,有臍和白粉,成熟時由黃變為淡藍色;
種子胚乳角質;花期4月,果期12月。
棕櫚之名始見於中國先秦文獻《山海經》中的“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釋名棕櫚,又稱栟櫚,因皮中毛縷如馬之鬃鬣,故名。
棕櫚原產於中國,日本、印度、緬甸等地;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秦嶺、長江流域以南;中國自先秦時期就有棕櫚的記載了。棕櫚有較強的耐陰性,通常栽培於四旁,罕見野生於疏林中;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耐寒性較強;
忌澇;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也可在微酸性及石灰性土壤中生長;
繁殖方式為播種繁殖。棕櫚可“止鼻洪,吐血,破癌,止崩中帶下,腸風,赤白癡。人藥燒灰用,不可絕過。”在《日華子本草》中有記載。此外,棕櫚樹形優美,也是庭園綠化的優良樹種。
棕片可制成棕繩、蓑衣、棕墊、地毯、棕刷等棕櫚制品,還可制成自然降解的包裝材料等。棕苞具有高纖維、高鉀和低脂肪、熱量的營養優點,是天然的綠色食品。北宋文同《竹棕》“淩犯雪霜持勁節,遮藏煙雨長輕筠”,贊譽了棕櫚經霜不雕的節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