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古人把錢又稱為“阿堵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中載︰“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文中的顧長康就是指晉朝顧愷之,他博學多聞,擅長繪畫,有“才絕、藝絕、癡絕”三絕之稱。他的作品大多是肖像、神仙、山水、動物等,畫人物最註重點睛。
這段記載大意是說,顧愷之畫人物肖像,有時幾年都不點上眼睛。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四肢的美醜,和精神並沒有什麽關系,最能夠傳神的,就在這眼睛當中。”
文中提到的“阿堵”壹詞,是六朝及唐人常用的指稱詞,相當於口語的“這”、“這個”。因此,後世就把“傳神阿堵”用來表示繪畫生動逼真,能夠充分呈現事物的神情意態。
那麽,為什麽古人把錢又稱為“阿堵物”呢?
“阿堵物”壹詞,源自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曰︰“王夷甫(王衍)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
這則記載大意是說,魏晉時代知識分子的哲學談論,多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不涉及任何現實事情,即所謂的“清談”、“玄談”。晉朝臨沂人王衍,即以清談著稱,時人稱其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
由於王衍壹向崇尚玄學,常常憎恨他的妻子貪婪卑汙,因此他口裏不曾說過“錢”字。王衍的妻子想試探他,壹天晚上,趁王衍熟睡,她叫婢女拿錢繞著睡床擺放,讓他起床後無法行走。
王衍早晨起床,看見床四周擺滿了錢,妨礙自己走路,就喚來婢女說︰“拿走這些東西。”隨著這件事漸漸傳開,“阿堵物”壹詞,慢慢的就成為錢的代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