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昔日的十八勇士今安在?

昔日的十八勇士今安在?

對於當年強渡大渡河的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卻有不同說法。

“十七勇士說”的由來

據查證,“十七勇士說”最早源自1935年5月26日(即紅軍強渡大渡河後的第3天)印發的紅1軍團主辦的《戰士報》第184期,上面刊登了壹篇題為《十七個強渡的英雄》的文章,簡要介紹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戰鬥經過。

而在6月3日出版的《戰士報》第186期上,則刊登了《牲部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個英雄》的文章,名單如下:二連連長熊上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鬥員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鬥員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同樣的名單在1935年5月30日出版的中央紅軍機關報《紅星報》上刊登。

根據當年紅1團團長楊得誌等人生前的回憶,人們大致可以了解十七勇士產生的經過。

1935年5月24日晨,紅軍首長決定立即組織奮勇隊(即突擊隊)強渡大渡河,並把這個任務交給了1營營長孫繼先。戰士們爭先恐後要參加奮勇隊。孫繼先征得楊得誌同意後,決定集中在二連挑選隊員,最後選了以熊上林為奮勇隊隊長的十七個人。勇士們每人壹把大刀,壹支沖鋒槍,壹支短槍,五六顆手榴彈,以及作業工具。

顯然,孫繼先並不是奮勇隊成員。這可以從壹些健在老紅軍的回憶中得到證明。

現年89歲的李水清,當時任紅1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老人回憶說,渡河戰鬥前,他從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處領受任務,帶領6名宣傳隊員趕到渡口,對擔任渡河戰鬥任務的十七勇士進行了戰鬥動員,並發放了慰問品。

李水清回憶說,當時宣傳隊從政治部帶了18份慰問品:每人壹條印著“祝君平安”的白毛巾,壹個搪瓷碗。多余的壹份慰問品,他發給了營長孫繼先。

“因為他是渡河戰鬥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李水清說。

強渡大渡河時,兩船分渡過去18人

1935年5月24日上午9時,渡河戰鬥打響。

在不少出版的強渡大渡河的讀物中,描述渡河戰鬥的情景時,都說十七勇士全部登上木船,在幾名船工的幫助下,冒著敵人的炮火,向對岸沖去,並成功登岸。而事實是,十七勇士是分兩次強渡的。原本計劃是讓十七勇士乘第壹船渡河,但由於流急灘險,壹條小船難以承載全部勇士壹次渡完,根據船工的建議,才臨時決定小船往返分兩次運載。

作為強渡大渡河的壹線指揮員,孫繼先早在1957年《星火燎原》第三集發表的《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中,就明確說明了勇士們是分兩次渡河的。紅1團團長楊得誌在回憶錄中也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壹段歷史:“我們挑選了17名同誌組成奮勇隊,分兩次強渡,第壹船由連長熊上林帶隊,過9人,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同誌帶隊,我在第三船上。”

“孫繼先確實是隨奮勇隊壹起過的河,但他作為營級指揮員,還擔負著指揮其他戰鬥員掩護奮勇隊過江的任務,並不是奮勇隊隊員。”《世界軍事》執行總編輯陳虎推斷,“當時的情況極有可能是當第壹船返航後,孫營長就在河邊,並根據戰場態勢作出了新的判斷,臨時決定上了第二條船,帶領剩下的8名隊員過了河”。

“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由此看來,“十七勇士說”和“十八勇士說”的分歧點在於算不算時任紅1團1營長的孫繼先。

作為重要當事人的楊得誌,曾在1982年發表《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是多少個?》的文章。文章在回顧了渡河情況後提到:“我們可以把奮勇隊17位同誌稱為勇士,若把當時的營長孫繼先同誌算進去,稱18勇士也沒有錯。”

“長期以來,我們通行的正式黨史軍史中,都采用了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說法,其基本依據就是第186期《戰士報》的原始文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研處處長姜廷玉說,在這期報紙上,有“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的記載,並刊登了十七勇士的名單。從此,十七勇士的威名廣為傳誦。

1936年9月,十七勇士的大部分成員還接受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采訪,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寫入了《西行漫記》。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勇士的英名也被收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

十七勇士後來大都在革命戰爭中犧牲,除了奮勇隊隊長熊上林,其他人最後的蹤跡在哪裏都不為人知。姜廷玉說,熊上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全程走完長征,參加了平型關大捷,1942年6月犧牲在河北崇禮縣與日寇的作戰中。

作為當年強渡大渡河壹線指揮員的孫繼先,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我軍第壹個導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因病逝世。

對於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的爭論,孫繼先生前的回答,也許能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據孫繼先的兒子孫東生回憶,父親在世時,他們曾多次問起此事,父親總是這樣回答:“強渡大渡河的戰鬥經過,我的回憶錄中已經闡述清楚,至於自己算不算勇士,沒有必要爭論。革命戰爭中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有些同誌犧牲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幸存者想起他們就心裏難過。應該說在長征路上英勇戰鬥的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孫繼先逝世時,新華社播發了《向孫繼先同誌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舉行》壹文,文中提到:“二萬五千裏長征途中,他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長征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