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壹知己,存亡兩婦人。”短短壹句話,既不出自唐詩也不來自宋詞。凡是到過漢朝大將韓信墓前的人想必都知道,這句話原來是寫在韓信祠的壹副對聯。對仗工整,語言簡練,寥寥十字,卻總結了韓信壹生中掌握其生死存亡的三個人。
韓信乃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壹人全任。楚漢之時人們稱其“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原來秦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韓信最初在項羽部下從軍,卻從未受過重用。他壹氣之下投到劉邦的麾下,仍然不得重用,他再次憤然離去,於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蕭何極力向劉邦薦舉韓信的才能,結果被封為大將。
韓信果然是個將才,在每次征戰中屢建奇功,被冊封淮陰侯。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寒心覺察到此事以後,便聯盟夏陽侯陳豨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用計將韓信引誘到長樂宮中,被呂後斬首。成語“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是出自此典故,這也是上聯“生死壹知己”的最好詮釋。
話說韓信在投軍從戎之前,因家貧如洗,食不果腹,差點被活活餓死,幸遇壹位洗衣婦人把他接到家裏,服侍他吃喝拉撒十多天,才保住性命,這是讓他生存下來的壹位善良的婦人。另壹位婦人,不用我說,大家早已知曉,韓信謀反被捕,為呂後所殺。沒想到韓信壹路走來,他的命運卻掌握在兩位婦人手中,豈不是“存亡兩婦人”嗎?
其實,人之生死存亡皆有定數,無論韓信的軍事才能有多大,他終究是統治者的犧牲品,無論在戰場還是宮廷。特別是在建國後,對於獨裁者來說,他皆不如辭官不做告老還鄉,耕田狩業,種花養草。
君不見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在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而當俘虜時,勸勾踐忍辱投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去做,最後終於大敗吳國。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範蠡。但範蠡看到歷代宮廷的殘酷傾軋,覺得勾踐是壹個只能同患難而不可***享樂的人,就拒絕官職過隱居生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