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關於夏枯草的文言文

關於夏枯草的文言文

1. 關於湯敦甫的文言文

妳好!

文言文原文如下:

湯敦甫在京師,乘車過宣武門大街,有賣菜翁弛擔坐,禦者誤觸之,菜傾於地。翁捽(zuó)其禦者,詈且毆,索償菜值。公啟簾問曰:“值幾何?我償汝。”翁言錢壹貫,公揣囊中已空,命同來家中取錢。翁不肯曰:“償則此地償耳。”公為之窘。適南城兵馬司指揮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攜回重懲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謂指揮曰:“無庸,假貫錢足矣。”指揮如數與之。翁叩謝去。公仍停轡,與指揮言良久,意翁行已遠,乃別指揮,叱馭去。

翻譯如下:

湯敦甫在京師的時候,坐車經過宣武門大街,有個賣菜的老翁放下擔子坐在路旁,趕車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趕車人不放,責罵並且毆打他,叫賠菜錢。湯敦甫掀開簾子問:“值多少錢?我賠妳。”老翁要壹貫錢,湯敦甫摸了摸袋子,裏邊沒錢,就叫他壹塊兒到家裏拿錢。老翁不肯,說:“要賠就在這兒賠。”弄得湯敦甫很是窘迫。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互行完了禮,就說:“這純屬小人,讓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開始害怕起來,磕著頭哀聲求饒。湯敦甫對指揮說:“不用了,借我壹貫錢就行了。”指揮把錢給了他。老翁磕頭道謝走了。湯敦甫停著車與指揮講了好壹會話,算著老翁已經走遠,這才告別指揮,叫車子離開。

希望對妳有幫助,望采納!

2. 關於王介甫的文言文

王介甫嫁女

原文

王介甫以次女適蔡卞。吳國夫人吳氏驟貴,又愛此女,乃以天下樂暈錦為帳。未成禮而華侈之聲已聞於外。神宗壹日問介甫雲:“卿大儒之家,用錦帳嫁女?”介甫諤然無以對。歸問之,果然,乃舍之開寶寺福勝閣下為佛帳。眀日再對,皇懼謝罪而已。

譯文

王安石把自己的的二女兒嫁給了蔡卞。吳國夫人吳氏驟然成為大貴之家,又十分愛這個女兒,於是用天下樂暈錦做帳子。婚禮還未舉行而奢侈的名聲已經遠近聞名。壹天宋神宗問王安石:“妳是大儒之家,嫁女兒還要用錦帳?”王安石十分愕然,無言以對。回家後問這件事,果然沒錯。於是把帳子送到開寶寺福勝閣當佛帳。第二天再去見皇帝,只是惶恐地謝罪。

3. 關於不徇私情的文言文

《呂僧珍傳》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範人也,世居廣陵。太祖率眾東討,使僧珍知行軍眾局事。僧珍宅在建陽門東,自受命當行,每日由建陽門道,不過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

天監四年冬,(武帝)大舉北伐,自是軍機多事,僧珍晝直中書省,夜還秘書省。五年夏,又命僧珍率羽林勁勇出梁城,其年冬旋軍,以本官領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榮之,使為本州,乃授使持節、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①,但當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②,鄉人鹹勸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③,到其宅,不以為恥。在州百日,征為領軍將軍,直秘書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勛,任總心膂④,恩遇隆密,莫與為比,性甚恭慎,當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禦座,屏氣鞠躬,果食未嘗舉箸。嘗因醉後取壹柑食之,武帝笑謂曰:“便是大有所進。”卒於領軍官舍,武帝痛惜之,言為流涕。

參考譯文:

呂僧珍,字元瑜,是東平郡範縣人,世代居住在廣陵。太祖文帝統率人馬往東討伐,讓呂僧珍參與主持協調行軍各部事務。呂僧珍家在建陽門東,從接受使命赴任,每天從建陽門經過,都不探望壹下自己的家。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

天監四年(505)冬,(武帝)大舉北伐,從此軍機之事日漸增多,呂僧珍白天在中書省辦公,夜裏返回秘書省(統管宿衛)。天監五年(506)夏,又任命呂僧珍率領羽林精兵出梁城。這年冬天回軍,以原來的官職受爵太子中庶子。呂僧珍離家已久,上奏請求拜墓,武帝意欲使他榮耀,讓他治理本州,於是授予他使符節、平北將軍和南兗州刺史的官職。呂僧珍在位期間,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起先以販蔥為業,在呂僧珍就任以後,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裏給自己安排個官當當,呂僧珍說:“我蒙受國家大恩,沒有什麽可以報效的。妳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怎麽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分!還是應當趕快回到蔥肆去吧。”呂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督郵官署來擴建自己的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壹直在這裏,怎麽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著儀仗隊到她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任南兗州刺史壹百天,又征召他為領軍將軍,仍像先前那樣在秘書省辦公。呂僧珍功勛卓著,就當了武帝的心腹親信侍衛總管,武帝給予他恩澤的優厚,沒有誰能和他相比。他性情很是謙恭穩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開衣扣。每當侍奉武帝身邊,總是斂神屏息,非常恭敬謹慎,招待用的果饌,他未嘗動過筷子。有壹次因酒醉才拿了壹只柑吃了,武帝眉飛色舞地說:“妳這是大有進步啊。”(58歲時病)死在將軍府舍裏,武帝很痛惜,常常說著說著就淚流滿面。

4. 關於原谷的文言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捐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譯文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爺爺生兒育女,壹輩子勤儉度日,妳怎麽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父親不聽他的勸告,做了壹輛小推車,載著爺爺扔在野外。原谷在後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 父親問說:“妳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作什麽?”原谷說:“等將來妳們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壹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父親很是慚愧,後悔(做那樣的事),於是去把爺爺接回來贍養了。

負義:違背道義。

為人子女的壹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曉之以理,後動之以情,最終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父親幡然悔悟。

5. 關於春的文言文

春賦

宜春苑中春已歸,披香殿裏作春衣。新年鳥聲千種郵,二月楊花滿路飛。河陽壹縣***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壹叢香草足礙人,數尺 遊絲即根路。開上林而競入,擁河橋而爭渡。

出麗華之金屋,下飛燕之蘭宮。釵朵多而訝重,髦髦高而畏風。眉將柳而爭綠,面***桃而競紅。影來池裏,花落衫中。

苔始綠而藏魚,麥才青而覆雉。“吹蕭弄玉立臺,鳴佩淩波之水。移戚裏而家富,入新豐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酸酷盧芙蓉玉 婉,蓮子金杯。新芽竹筍,細核楊梅。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

玉管初調,鳴弦暫撫。《陽春》、《淥水》之曲,對鳳回鸞之舞。更炙笙簧,還移箏柱。月入歌扇,花承節鼓。協律都尉,射雉中郎。停 車小苑,連騎長楊。金鞍始被,柘弓新張。”拂塵看馬埒,”分朋入射堂。馬是天池之龍種,帶乃荊山之玉梁。艷錦安天鹿,新綾織鳳 凰。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林客,沙頭渡水人。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晡未醉莫還家。池 中水影懸勝鏡,屋裏衣香不如花。

描寫西湖春景的

西湖壹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壹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壹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遊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嶽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壹時湊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壹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壹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裏。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壹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註:①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嵐: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開發:壹個接壹個地開放 ⑤石簣:壹個人的號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張功甫:人名 ⑧戀:迷住 ⑨綠煙紅霧:指綠柳紅桃,葉茂花盛,顏色濃艷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為綠色 ⑾設色:用顏色描繪 ⑿夕舂:夕陽 ⒀極其濃媚:把它的濃媚姿態發揮到極點 ⒁受用:享受.

翻譯

西湖壹:從武林門往西走,就望見保叔塔高聳在重山疊嶺之中,這時我的心已經飛到了西湖上面。午間進入昭慶寺,用茶過後,立即劃小船進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蕩漾,像綾羅般細軟平滑。我剛剛擡頭壹看,就已心醉神迷。這時我想用壹個詞來描琺禒粹溉誄防達獅憚餞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大約像東阿王曹植最初見到洛神時壹樣了。我遊西湖就從這壹次開始,時間是萬歷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西湖最美的時間是春天和月下,壹天之中最美的時刻是早晨的煙霧和傍晚的山光。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氣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此開放,更是難得的景觀。

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家園中的梅,是宋朝張公甫遺留下來的,趕緊去看看吧!”我這時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壹帶,綠柳如煙,紅桃似霧,彌漫二十多裏,歌聲奏樂聲像陣陣清風到處傳揚,少女們混合著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細雨,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往來不絕,比堤邊的草還多,美麗妖艷極了。

然而杭州人遊湖,只是在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成綠色、山氣用顏色描畫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陽出來才出來,夕陽還沒有落下,才顯得它的濃眉姿態發揮到極點。月景尤其難以用言語形容,花和柳的情調,山水的容顏和意境,另是壹種趣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麽能夠對那些忙於功名利祿的人訴說呢?

6. 描寫春天小草的文言文

1、荇:荇菜是水環境的標識物,荇菜所居,清水繚繞,汙穢之地,荇菜無痕。

“高潔”二字,高到未必,潔卻是當的上的。《顏氏家訓》裏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黃華似蒓。”

的句子,也是訓導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2、萍: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邊,是什麽原因呢?在遠古的農業時代裏,水邊,也許正是祭祀的佳處,水邊才是壹切生命繁盛的開始。而萍,正是水邊繁盛水草裏,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裏的那種幸運的植物。

3、蒹葭是壹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

葭,初生的蘆葦。本詞條主要針對《蒹葭》這首詩,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來源於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壹首民歌。

如果稱意,請采納,謝謝。

7. 關於老馬識途的文言文

“老馬識途”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原文:

管仲、隰朋(1)從於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壹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聖(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1)師(22)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3)之智,不亦過(24)乎?

註釋:

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2.伐:討伐

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現在的灤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於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於

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

16.蟻壤壹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壹寸,其下八尺之處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壹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憑借

20.聖: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為難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23.聖人:有智慧的人

24.過:過錯

譯文: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封有壹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

親~妳好!````(^__^)````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妳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天天開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采納為滿意回答或者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擊評價,謝謝!

妳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妳的采納也會給妳帶去財富值的。(祝妳事事順心)

==================================================================

8. 關於謀臣的文言文

1.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2. 上謀臣帷幄,邊頭猛將幹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與曰可。

此日樓臺鼎鼐,他時劍履山河。都人齊和《大風歌》。管領群臣來賀.

3.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壹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沈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