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種叫“同床”。什麽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視夫人,溺愛姬妾,善於寵愛好色,這是君主經常被迷惑的。寄希望於君主安閑歡娛之時,趁君主酒醉飯飽之時,來求取他們所想要的,這是使君主壹定能聽從的手段。作為人之臣屬內中用金銀財寶來奉承賄賂,使她們去蠱惑君主,這就稱之為“同床”。
第二種叫“在旁”。什麽叫“在旁”呢?回答是:藝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衛親信,這是君主還沒有下令就說是是是、還沒有使喚就說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還沒有表達出來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圖、能察言觀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這些都是壹同進退、***同應諾回答、統壹口徑統壹行為來改變君主心意的人啊。作為人之臣屬內中用金銀財寶珍貴玩物,在外面幹非法的事,然後讓他們教化其主上,這就稱之為“在旁”。
第三種叫“父兄”。什麽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親近寵愛的人;權貴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須要與之謀劃計度事情的人。這些都是竭盡全力和君主壹起議論、而君主壹定能聽從的人。作為人之臣屬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樂和美女,用花言巧語來籠絡收買權貴大臣及朝廷官吏,與之訂盟約談事情,事成之後就給他們進級加薪,用這些來勸誘他們的心,使他們去侵犯君主的權益,這就稱之為“父兄”。
第四種叫“養殃”。什麽叫“養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麗的宮殿和亭臺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馬來愉快自己的心情,這就是君主的災殃。作為人之臣屬竭盡民眾力量來修建美化宮殿和亭臺池榭,收取重稅來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馬,以討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順從君主的欲望,而將自己的私利夾雜在其中,這就稱之為“養殃”。
第五種叫“民盟”。什麽叫“民盟”呢?回答是:作為人之臣屬揮霍公家的財物來取悅於民眾,施行小恩小惠來討好百姓,使朝廷內外城郊上下的人都來稱贊自己,用這種辦法來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欲望,這就稱之為“民盟”。
第六種叫“流行”。什麽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來就壅塞於言論,很少聽到別人的議論,所以很容易被動聽的言說打動而改變主意。作為人之臣屬到處尋求各諸侯國的能言善辯之人,供養壹些國內的說客,派他們為自己的私利去進說——用巧妙文飾的語言、用社會上流行的言詞,表現出各種利害關系,使人害怕禍患,杜撰虛假的言辭來損害君主,這就稱之為“流行”。
第七種叫“威強”。什麽叫“威強”呢?回答是:領導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來形成強大的威勢。群臣百姓認為是好的,那麽君主也認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認為好的,那麽君主也認為不好。作為人之臣屬,聚集攜帶刀劍的俠客,豢養亡命之徒,來顯示自己的威勢,彰明為自己服務有好處,不為自己服務就要被殺死,用這些來恐嚇群臣百姓而謀求自己的私利,這就稱之為“威強”。
第八種叫“四方”。什麽叫“四方”呢?回答是:領導人民的人,自己國家小就要侍奉大國,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強大的軍隊。大國所索要的東西,小國壹定要聽從;強大的軍隊壓境,弱小的軍隊壹定要服從。作為人之臣屬,加重稅收,耗盡國庫,挖空自己的國家去侍奉大國,而且利用大國的威勢來誘惑自己的君主;厲害的還發動大國的軍隊聚集在邊境來制約國內,稍輕點的便屢次招引大國的使者來恐嚇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這就稱之為“四方”。大凡這八種手段,是人之臣屬之所以成奸道,當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脅迫,以致喪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細審察呀。
註:《漢書·灌夫傳》原文
《漢書·灌夫傳》原文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術:
壹曰在“同床”。何謂“同床”?曰:貴夫人,愛孺子1,便僻2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於燕處之虞,乘醉飽之時,而求其所欲,此必聽之術也。為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謂“同床”。
二曰“在旁”。何謂“在旁”?曰: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壹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為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玩好,外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謂“在旁”。
三曰“父兄”。何謂“父兄”?曰:側室公子,人主之所親愛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與度計也。此皆盡力畢議、人主之所必聽也。為人臣者事公子側室以音聲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辭言,處約言事,事成則進爵益祿,以勸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謂“父兄”。
四曰“養殃”。何謂“養殃”。曰:人主樂美宮室臺池,好飾子女狗馬以娛其心,此人主之殃也。為人臣者盡民心,從其所欲,而樹私利其間,此謂“養殃”。
五曰“民萌”。何謂“民萌”?曰:為人臣者散公財以說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勸譽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謂“民萌”。
六曰“流行”。何謂“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談,希於聽論議,易移以辯說。為人臣者求諸侯之辯士,養國中之能說者,使之以語其私——為巧文之言、流行之辭,示之以利勢,懼之以患害,施屬虛辭以壞其主,此之謂“流行”。
七曰“威強”。何謂“威強”?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為威強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不善之。為人臣者,聚帶劍之客,養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謂“威強”。
八曰“四方”。何謂“四方”?曰:君人者,國小則事大國,兵弱則畏強兵。大國之所索,小國必聽;強兵之所加,弱兵必服。為人臣者,重賦斂,盡府庫,虛其國以事大國,而用其威求誘其君;甚者舉兵以聚邊境而制斂於內,薄者數內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懼,此之謂“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釋註,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壹。《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壹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壹百篇,後人劃分為壹百二十卷,***八十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