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族通婚有哪些問題?(2)
此外,壹些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如表情、手勢、姿勢、身體接觸等也會引起通婚雙方的誤解和隔閡,因為它們往往表達某種情緒和態度。例如壹個中國丈夫看到白人妻子與各種男性親友熟人擁抱,甚至親吻,也許會感到不愉快。 “幽默”是另壹個引起不同文化之間沖突的重要方面。在壹種文化中可以“幽默”的,在另壹種文化中則可能是絕對的禁忌。在這個世界上,常常因為壹句“玩笑”引起種族沖突,甚至殘酷的流血事件。異族通婚的參與者之間,由於文化的差異,幽默的表達和接受常常被誤解,因而造成壹些不愉快的後果。二、價值問題 不同的文化強調不同的倫理標準、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 總起來說,西方人註重獨立性、自主性、競爭性和以權利為主的個人主義,而東方人則註重相關性、服從性、合作性和以義務為主的整體主義。 西方人的家庭註重其成員的平等關系、自由抉擇、個性發展和各行其事,而東方家庭則註重其成員的尊卑等級、依附關系、定向發展和家規倫綱。 由於不同的宗教、地區、行業、經濟狀況和教育程度,即便是同壹大文化中,也有亞文化和相互沖突的價值觀。 以上種種價值觀的差異,會使異族通婚的參與者產生障礙、隔閡,甚至沖突。如果壹個家庭中,夫妻的壹方強調平等關系、自由抉擇、個性發展和各行其事,而另壹方強調尊卑等級、依附關系、定向發展和家規倫綱,雙方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生活。 三、實際問題 價值觀雖然重要,但作為主觀標準的價值與作為客觀實踐的行為不壹定相符合,甚至常常會背道而馳。 人們在實現主觀價值的過程中,受到客觀環境、物質條件、現實利益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約和幹擾。 例如,壹個白人姑娘為了沖破種族的藩籬,想嫁給壹個黑人青年。有人對她說,在妳作決定之前,最好先到黑人貧民窟去體驗體驗。於是,她專程到紐約哈雷姆區呆了壹陣,發現自己並不能適應黑人區的生活。再例如,壹個中國女留學生壹向追求西方式的個性自由,但畢業之後壹直找不到職業,居留身份有了問題。於是,經人拉關系,嫁給了壹個白人卡車司機。婚後才發現此君酗酒吸毒加嫖妓樣樣都幹,壹回家就逼她口交和肛交,她雖然痛苦不堪,想離婚,但壹想到自己的綠卡,就不得不繼續忍受煎熬。 四、原型問題 人們經常犯的壹個錯誤是建立在原型(Stereotypes)上的偏見,即人們經常不把某壹個人當作具體的個人,而當作壹種文化、壹個種族、壹種宗教、壹個階層、壹個行業或壹種性別的代表。 這種“原型偏見”可以是“正面”視角,例如,看見壹個白人,就聯想他代表了現代文明的科學、民主、平等、自由,結果卻發現他是具有完全相反特征的人。它也可以是“負面”視角,例如:看見壹個黑人,就聯想他代表易於犯罪的種族;看見壹個阿拉伯人,就聯想他代表伊斯蘭教恐怖集團。 當壹個人尋求異族配偶時,很容易把他或她當作其文化或種族的代表,結果在婚後產生與原型偏見不符合的現實狀況。例如,壹個白人男性“偏見”中國女子都是溫柔賢惠的,壹個中國女性“偏見”白人男子都是浪漫幽默的。結果,婚後很失望,那白人男子是“薛文起悔娶河東吼”,而那中國女子則是“賈迎春誤嫁中山狼”。 五、環境問題 任何婚姻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或是正面支持,或是負面壓力,而異族通婚的參與者受到的環境影響更是強烈。 這種影響首先來自其他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親戚或宗親;其次來自同代人,如朋友、熟人、同學、同事、戰友或有同壹愛好的夥伴;再次來自所屬的地方社區、社團、教會、組織和工作單位等。 壹對異族戀人由婚前的浪漫轉為婚後的現實時,上述那些影響就會日益突出。在五六十年代,壹些娶了東方女人的白人男人受到相當的壓力,親友們不參加婚禮,同事們也不邀請參加晚會,兩口子甚至被餐館拒絕入內,找職業也成了難題。這種情況可能使婚姻更堅定,也可能使之解體。 六、目的問題 每壹種文化對婚姻的定位、訴求和目的不盡相同。家庭成員的如何分工、什麽樣的生育計劃、怎樣教養兒女、怎樣進行家庭預算、選擇哪壹種居住環境等,不同的文化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是不壹樣的。 東方傳統的婚姻觀主要是傳宗接代,不斷完成以血統為紐帶的財產和權力的再繼承,因此,婚配強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男才女貌、門當戶對”。男子的主要職能是支撐門面、掙錢養家,女子的職能則是管理家務、生兒育女、供夫泄欲。 中國大陸在極左時期,尤其在“文革”中,找婚配對象的基礎和標準是“階級分析”和“政治掛帥”,造成了日後許許多多破碎的婚姻。 現代西方婚姻觀主要是建立在浪漫愛情基礎之上,並以雙方各自的自我實現為目的。然而,這種婚姻觀也不壹定能使婚姻穩固。婚姻可由“浪漫愛”而得,也可由“浪漫愛”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