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擴展資料: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長征期間創作的最為經典的壹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全詩極其精煉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逼真地表現了紅軍的偉大形象和樂觀主義精神,展現了壹幅雄偉壯麗的歷史畫卷。
這首詩寫於1935年秋天,中央紅軍已走過最艱難的路程,即將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甘肅地方黨史》載:“1935年9月19日,紅軍繼續北上,越過大拉梁(即岷山),毛澤東寫下了著名詩篇《七律·長征》和《念奴嬌·昆侖》”。
《黨史資料征集通訊》1986年第10期劉英撰寫的《長征瑣憶(節錄)》中也說:“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羅鎮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第二天到通渭縣城開幹部會,毛主席詩興大發,講話時即席吟誦了後來十分出名的《七律·長征》詩篇”。
“毛主席那偉大的胸襟,英雄的氣魄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激勵著我們,使我們感到有移山填海、開天辟地的力量”。
正如後來毛澤東在為這首詩所作的註釋中說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壹村了”。
從1935年寫成這首詩至今,80多年來,《七律·長征》產生了極其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詩中的詞句被廣泛引用到與長征有關的各種事物,也成為壹種值得關註的文化現象。
僅以長征題材圖書的題名為例,就不下千余種。
百度百科——七律·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