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文言文詞語翻譯題目

文言文詞語翻譯題目

1. 文言文翻譯的題目

左光鬥傳 譯文 天啟初,廷議起用熊廷弼,罪言官魏應嘉等。光鬥獨抗疏爭之,言廷弼才優

而量不宏,昔以守遼則有余,今以復遼則不足。已而廷弼竟敗。三年秋,疏請召

還文震孟、滿朝薦、毛士龍、徐大相等,並乞召繼春及範濟世。濟世亦論“移宮”

事與光鬥異者,疏上不納。其年擢大理丞,進少卿。

明年二月拜左僉都禦史。是時,韓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鄭三俊、

李邦華、魏大中諸人鹹居要地,光鬥與相得,務為危言核論,甄別流品,正人鹹

賴之,而忌者浸不能容。光鬥與給事中阮大鋮同裏,招之入京,會吏科都給事中

缺,當遷者,首周士樸,次大鋮,次大中。大鋮邀中旨,勒士樸不遷,以為己地。

趙南星惡之,欲例轉大鋮,大鋮疑光鬥發其謀,恨甚。熊明遇、徐良彥皆欲得僉

都禦史,而南星引光鬥為之,兩人亦恨光鬥。江西人又以他故銜大中,遂***嗾給

事中傅櫆劾光鬥、大中與汪文言比而為奸。光鬥疏辨,且詆櫆結東廠理刑傅

繼教為昆弟。櫆恚,再疏訐光鬥。光鬥乞罷,事得解。

楊漣劾魏忠賢,光鬥與其謀,又與攀龍***發崔呈秀贓私,忠賢暨其黨鹹怒。

及忠賢逐南星、攀龍、大中,次將及漣、光鬥。光鬥憤甚,草奏劾忠賢及魏廣微

三十二斬罪,擬十壹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還。忠賢诇知,先二日假會推事

與漣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復構文言獄,入光鬥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擁馬

首號哭,聲震原野,緹騎亦為雪涕。至則下詔獄酷訊。許顯純誣以受楊鎬、熊廷

弼賄,漣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為酷刑所斃,冀下法司,得少緩死為後圖。諸

人俱自誣服,光鬥坐贓二萬。忠賢乃矯旨,仍令顯純五日壹追比,不下法司,諸

人始悔失計。容城孫奇逢者,節俠士也,與定興鹿正以光鬥有德於畿輔,倡議醵

金,諸生爭應之。得金數千,謀代輸,緩其獄,而光鬥與漣已同日為獄卒所斃,

時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壹。

2. 幫我找10個文言文閱讀有翻譯,有題目.急

壹.(2005年上海市)閱讀下文,完成7—10題(10分)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於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註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壹棵樹.③衽(rěn): 臥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 7.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徙衽以從陰 ( ) (2)其陰逾去 ( ) 8.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9.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 10.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2分) 二. (2005年臨沂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誌與民由⑨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註釋〕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 ④〔夫子〕丈夫 ⑤〔妾婦〕婦女,這裏“妾”“婦”連用 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⑦〔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①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 往之女家 之: ④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順: 7、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①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 ②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8、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4分) 答: 9、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壹致的地方是什麽?這其中又有何差異?(3分) 答: 6、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 ③ 之:到……去 ④順:順從(2分,解釋對兩個給1分) 7、①萬鐘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祿對我們有什麽益處呢!②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誌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與原文完全壹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8、甲文: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或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人要堅守仁、義、禮)(4分,各2分) 9、為人處世應該講求“義”(1分) 兩文都表達了大丈夫要有追求“義”的骨氣,但乙文中還體現了孟子“仁”、“禮”的主張(2分) 三. 2005年臨沂市(課改實驗區用)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節選自《傷仲永》) [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壹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古人與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⑨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註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幾]差不多.⑥[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為眾人 卒: ②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域: ④終無濟於天下 濟: 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②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8.甲文談“成才”,乙文談“做學問”,二者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請根據妳的理解,談談 具體有什麽不同.(3分) 9.甲乙兩文都具有較強的議論性,試分別概括兩文所論述的主要內容.(4分) 甲文: 乙文: 6.①終於 ②達到 ③地方(答“疆界”“區域”也算對) ④幫助(2分,每解釋對兩個得1分) 7.①他的天資,比壹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們做學問,如果不每天進步就會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壹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8.甲文強調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強調做學問要有研討的朋友,要認真鉆研書中的道理,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3分.答對甲文。

3.

第壹步:快速瀏覽題目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壹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壹次測試中,考了壹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第三步:結合註釋速讀全文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壹些難懂的文言字詞壹般都會給出註釋.這些註釋有助於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註釋,而應結合註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註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壹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壹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妳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壹,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壹、二種方法回答準確率較高.。

4. 文言文第9篇翻譯和題目

原文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 曰:“仁人也。

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賓曰:“三人皆賢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夫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壹道,丘弗為也。”

孔子知所施之也。秦牛缺徑於山中而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盜還反顧之,無懼色憂誌,歡然有以自得也。盜遂問之曰:“吾奪子財貨,劫子以刀,而誌不動,何也?”秦牛缺曰:“車馬所以載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聖人不以所養害其養。”

盜相視而笑曰:“夫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聖人也。以此而見王者,必且以我為事也。”

還反殺之。此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勇於敢,而未能勇於不敢也。

凡有道者,應卒而不乏,遭難而能免,故天下貴之。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為人行也,其所論未之究者也。

人能由昭昭於冥冥,則幾於道矣。《詩》曰:“人亦有言,無哲不愚。”

此之謂也。(《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下)》)譯文有人問孔子:“顏回是個怎樣的人?”孔子回答說:“是個仁慈的人。

我不如他。”有人又問:“子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回答說:“是個善於辭令的人。

我不如他。”又問:“子路是個怎樣的人?”孔子回答說:“是個勇敢的人。

我不如他。”那位客人就說了:“他們三個人都比妳行,可是都成為妳的學生,聽妳教誨,這又是為什麽呢?”孔子說:“但我孔丘是既能仁慈又能下決斷的,既善於辯說又有時顯得嘴笨,既勇敢又膽怯的。

拿他們三個人的長處換我這種處世之道,我還不情願呢。”孔子懂得該怎樣來運用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

秦牛缺路過壹座山,遇到了壹群強盜,強盜搶走了他的車馬,解開他的口袋和竹箱,還奪走了他的衣被。強盜們離去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秦牛缺,只看見秦牛缺非但沒有恐懼、憂傷的神情,反而還顯得很高興的樣子,有點悠然自得。

強盜們於是問秦牛缺:“我們搶了妳的財物,用刀脅迫妳,但妳卻面不改色心不跳,這是為什麽呢?”秦牛缺回答說:“車馬是用來供人裝載和乘騎的,衣裳是用來掩遮體形的,聖人是不會因為顧惜這些養身護身的財物而去傷害自己的身心的。”強盜們聽了這番高見後相視而笑,說:“這人知道不以物欲傷害身心,不為利益拖累身體,是當今的聖人。

如果這樣的人以這樣的高論去見君王而被重用後,他必定會對我們作認真處理解決的。”於是這群強盜又折回來殺死了秦牛缺。

這位秦牛缺能夠憑他的智慧來顯示自己什麽都懂,但卻不能以聰明而掩其聰明、裝糊塗以避殺身之禍;這位秦牛缺敢於表現自己勇敢,卻不敢於表現自己“柔弱”。凡是有道之人,都能應付倉猝事變而不會顯得束手無策,遇到禍患總能化解,所以天下人都看重他。

如果現在只知道自己做某事的原由,而不知道別人做某事的原由,知己不知彼,那麽這樣的人對紛繁復雜的事還遠遠沒有研究透。人如果能由原本的明白精明進入到混沌高明的境界,那麽他就離道不遠了。

《詩經》上說:“人們說過這樣的話,哲人無不愚。”說的就是這道理。

33、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而為夫子役 役:驅使B、秦牛缺徑於山中而遇盜 徑:山路C、盜還反顧之 顧:回頭看D、故天下貴之 貴:以……為貴34、下列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壹項是A、而為夫子役 公輸班為我為雲梯B、劫子以刀 醒能述以文者C、盜相視而笑曰 朝而往,暮而歸D、此之謂也 先天下之憂而憂35、下列對對本文內容的概括或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A、孔子既能看到自己“仁”不如顏回,“辯”不如子貢,“勇”不如子路,也能夠看到自己的長處。B、秦牛缺面對壹夥盜賊,非但不驚惶畏懼,面露憂色,反而還顯得很高興,談笑自若,悠然自得。

C、盜賊見秦牛缺是壹個不因物欲而傷害身心,不因利益而拖累身體的聖人,而肅然起敬,刀下留人。D、本文將孔子與秦牛缺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批評了秦牛缺的鋒芒畢露,而贊揚了孔子的大智若愚。

36、將上面文言語段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壹道,丘弗為也。

參考答案:33、B徑:名詞作動詞,走在路上。34、AA、為:介詞,表被動,被。

動詞,建造;制作。B、以:介詞,用。

C、而:連詞,表修飾。D、結構助詞,輔助表示賓語前置,無實義。

35、C盜賊們最終返回來殺掉了秦牛缺。36、我孔丘是既能仁慈又能下決斷的,既善於辯說又有時顯得嘴笨,既勇敢又膽怯的。

拿他們三個人的長處換我這種處世之道,我還不情願呢。

5. 尋5篇課外文言文(要原文 翻譯 題目)

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司馬光《資治通鑒》)上與群臣論止盜。

或請(有人主張)重法以禁之。上(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賦,選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耶?”自是,數年之後,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

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麽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齊使問趙威後》(戰國策)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

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譯文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後,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後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妳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後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麽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原文《任末好學勤記》(自王嘉《拾遺記》)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

每言: (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及其事。

(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 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憑什麽成功呢。”

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

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壹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幹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

(他)不是聖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原文《鄭鄙人學蓋》(劉基《郁離子》)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稭橰。

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

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

人謂宜泄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

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譯文鄭國的壹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

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橰(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

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後,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壹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幹,又幹旱連續兩年。

他算了壹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準備船只,天熱要縫制裘皮衣。

真是世間的名言啊。”原文《文天祥傳》(《宋史》)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

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止置之。

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捄,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譯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到弘範,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見,文天祥堅持不拜.弘範就以賓客之禮接見了他,並與其***入厓山,並要求文天祥作書與張世傑,令其投降.文天祥說:"我不能報效祖國,反而教我讓人背叛自己的國家,怎麽可以這樣做呢?"弘範仍然要求他寫招降書,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過零丁洋時所做的詩文給了他,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看了後,就不再提及此事.後來厓山被攻破,弘範在軍中置酒大擺慶功會,弘範說:"妳的國家。

6. 怎樣翻譯文言文的詞語和句子

文言文解題技巧 壹、以題解文。 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壹般同學往往讀了壹遍不很懂。此時,要迅速瀏覽壹下試題要求,特別是最後的內容概括判斷題,仔細閱讀,能夠了解全文大致內容,因為這道題往往有壹項不符原文,其他三項都正確,就是有壹項錯誤也往往是細節問題。那麽通過解讀最後壹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壹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壹種依據,例如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註解文。 文言文命題者會給壹些註釋,這些註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助。例如1991年試題中有壹句“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命題者給“叔段、州籲”的註,並在註解的基礎上出了壹道題:“對於瑯阝王邪 王,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原因是(什麽)。”“這實際上考查學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譯句子時,要與語境結合,更要善於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給供養”壹句中“給”,到底講成“給以”還是“使……豐足?”似乎都可以。但從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豐足”。因為何子平做為退職官員,“竭身運力”就是不滿足於壹般的供養,而要“使之豐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譯法,是“在家奉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理家”?拋開詞義的規定性不談,僅從情理上看,也不能講成“扶助母親理家”。因為這“理家”的重任還要靠年近八十的母親,何子平何孝之有?

第壹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壹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壹次測試中,考了壹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註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壹些難懂的文言字詞壹般都會給出註釋。這些註釋有助於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註釋,而應結合註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註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壹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壹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妳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壹,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壹、二種方法回答準確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