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作曲家,1796年,貝多芬才26歲,就創作了最初三首奏鳴曲,可是痛苦向他襲來了,由於治療不善,他的耳咽管炎轉為慢性中耳炎,聽覺越來越衰退。1820年,他的兩耳完全失聰,這對聽覺要求比別人更完善的作曲家來說,是個無比大的打擊。貝多芬沒有屈服,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為了克服失聰的困難,他坐在樂隊近旁,看樂器演奏和演員歌唱。到了晚年,這個辦法也不頂用,他就用壹支小木桿,壹端插在鋼琴箱裏,壹端咬在牙齒中間,在作曲時用來“聽”音。正是在這種處境下,貝多芬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第九交響曲》。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只念過3年書,10歲開始做工,15歲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鬥爭,23歲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在病床上,有時口授,讓人記錄;有時用硬紙做成壹個框子,放在稿紙上,然後用手摸著框子在裏面寫。他為了抵抗病痛的折磨,有時嘴唇咬出血終於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壹書的初稿寫成了,不料在寄給出版社的時候卻被郵局遺失了,這更是難以承受的打擊!但他從頭幹起,終於完成並出版了這壹部用生命寫成的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