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先帝的妃嬪受封為各級太妃,王爺的遺孀們均封為太王妃,通稱“太妃”,皇帝以嫡子身份繼位的,生母(先帝皇後)在則以嫡母為皇太後;無生母,則以先帝皇後(繼任皇後)為皇太後;生母、先帝皇後皆無,則以撫育皇帝的先帝嬪妃為皇太妃。
皇帝以庶子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後,如果嫡母也在,則並為皇太後,且嫡母皇太後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後之上;但是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後,最多只能被尊為皇太妃;皇帝以旁支入繼的,以繼母(先帝皇後)為皇太後,且須認繼母為嫡母;繼位皇帝與先帝同輩、甚至較先帝為尊輩的,則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親為皇太後。
擴展資料
“太妃”的名號是可以追封的,歷代各級妃嬪晉封太妃的名號是:端康太貴妃(原光緒帝瑾妃)、元妃——太元妃(見於金制)、皇貴妃——皇貴太妃、貴妃——太貴妃(清朝時作“貴太妃”)。宋時宮中稱太後為“大娘娘”,稱太妃為“小娘娘”。如宋仁宗時,劉太後劉娥被稱為“大娘娘”,養母楊淑妃被稱為“小娘娘”。)
在史料中,各級太妃壹律記作“皇太+妃嬪封號+妃嬪等級”,如道光年間,原嘉慶帝如妃被尊為“皇太如妃”。唐中葉後,以太妃為諸王母的封號。清制,對皇帝的祖父或父親多遺留的妃嬪分別尊為皇貴太妃和貴太妃等。清代的常在和答應通常不受晉封。
宮眷晉為太妃後,年例增加為原來的兩倍,甚至更多。如清制,皇後年例1000兩白銀,皇太後年例曾因為諸多原因發生過幾次變化,但是壹定超過2000兩白銀;皇貴妃年例800兩白銀,皇貴太妃年例1800兩白銀。
太妃晉為皇祖妃,歷代基本都采取年例增加壹定數目的辦法,如清制增加200兩-500兩白銀。晉為“太妃”後,原先妃嬪的封號只有壹個字(皇貴妃除外),都重新擬定兩個字的封號。晉為太妃的前提必須是新皇帝是先帝的下壹代人,如果兩人同輩(如同治帝和光緒帝),自然是無法成為太妃了,只能在原來的地位上晉壹、兩級而已。
百度百科--太妃
百度百科--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