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雲南的歌會》教案

《雲南的歌會》教案

 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雲南的歌會》教案,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雲南的歌會》教案(壹)

 教學目標: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雲南歌會的特點。

 2、能結合《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雲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3、能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重點: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雲南的歌會的特點。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

 能結合《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雲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教學步驟:

 壹、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同來學習《雲南的歌會》,作者沈從文。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選中的課文有刪節。而在刪節中有這樣壹段話:?參加雲南跑馬節,我其實另有所會心,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我引誘過去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

 ?這壹年,正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先生到雲南參加跑馬節,目的是為了從馬鞍韉油漆的工藝中找到中國漆器加工工藝的相關資料,但沒過多久,他的註意力就被雲南的歌會吸引了。沈先生究竟發現了什麽?讓我們壹起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重難點字詞辨析

 1、明確重難點字詞的音與形

 2、齊讀字詞

 三、初讀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拿筆圈點勾畫,標註字音並找出雲南歌會的特點)

 2、教師提問:?雲南的歌會與我們平時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麽不同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

 場 合 形 式

 山 野 對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傳 歌

 ?沈從文先生發現在雲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聽到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歌聲,雲南的人民就是這樣在美妙的歌聲中生活著,這壹點,我們也從課文中發現了。?(板書:生活)

 ?那麽,沈先生在前面所說的?更新的發現?僅僅是指這些嗎?沈先生還發現了什麽?

 四、再讀研析

 1、研讀提示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沈從文《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

 ?同學們,在沈先生的原文中還有這樣壹句話,動動腦筋,妳能從這句話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嗎?

 2、研析?活人?二字(重點研析對歌的年輕女人)

 (1)教師提問:?這是怎樣的女子?妳從何得知?

 (2)學生交流討論

 (3)教師點撥分析

 A、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外貌壹段文字,尤其關註有關色彩的詞語。

 B、重點研讀年輕女子蕩秋千壹段文字,尤其關註數詞及描寫女子狀態的詞。

 C、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唱贏後的表現壹段,尤其關註下列加線詞語,這些取得勝利後的?反常?表現體現了雲南女子的淳樸本色的美。

 ?那次聽到壹個年輕婦女壹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妳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4)教師總結

 ?活潑開朗(打吆喝、蕩秋千)、聰明有智慧(對手強、壹連唱敗三個對手)、漂亮健康(臉色、衣著、裝飾等)、大膽(蕩秋千的表現)、淳樸本色(年輕女子唱贏後的動作)

 ?在這裏,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寫出了雲南的歌會中年輕女子的活潑開朗、聰明智慧、淳樸本色。此外還有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山寨傳歌中活躍的人們,壹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麽,在雲南的歌會中,鮮活的僅僅是人嗎?

 3、研析?寫景?壹段

 (1)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我發現剛才同學們讀的這段文字裏出現的景物都很普通啊,無非是雲南當地常見的花鳥。這樣常見的景物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是怎樣變得鮮活起來的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點撥

 ?報春花雖然常見,但擬人修辭的運用卻讓它不普通了,壹個充滿情趣的鮮活生命就這樣躍然紙上。?

 ?這壹段景物描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妙有情。在這個連鳥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誰不想放開歌喉唱幾聲呢。?

 ?沈從文先生在這裏發現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發美好的情感的,而帶著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聲音沙啞、即使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依然悅耳動聽。雲南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就這樣孕育了壹個個鮮活的生命。?(板書:生命)

 五、品讀感悟

 1、教師提問:?沈從文先生的這次雲南之行發現了雲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發現了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每壹個生命都是那樣的鮮活。那麽,它還有別的發現嗎?

 2、學生討論交流

 3、重點分析文章結尾的?原來如此?的含義

 (1)提問:?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什麽樣的情境下會用到這個詞?它通常表達壹種怎樣的心理狀態?

 ?恍然大悟、驚喜發現

 (2)提問:?這壹次看金滿鬥會,沈先生有哪些驚喜的發現,又悟到什麽呢?

 ?日常辛苦勞作的平頭百姓打扮得光鮮亮麗,似乎全然忘卻了平日的辛勞。

 ?最活躍的反而是老人,他們不因年老、牙齒脫光而沮喪,而是快樂、熱情地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師總結

 ?沈從文先生的這次雲南之行不僅發現了雲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也不僅發現在雲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每壹個生命都那麽鮮活,更發現了雲南人民樂觀積極的生命狀態。?(板書:雲南的歌會、發現、原生態)

 六、收束點撥

 ?這壹次的雲南之行,沈從文先生在雲南的歌會中完成了他的發現之旅,而我們也跟隨沈先生的筆觸完成了我們的發現之旅。?

 ?然而,沈先生為什麽如此關註雲南人民積極快樂的生命狀態呢?《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在創作時有怎樣特殊的背景呢?雲南人民的這種樂觀心境又給處於人生特殊時期的沈從文先生以怎樣的啟示呢?

 ?同學們,去閱讀壹些沈從文先生的傳記及代表作品,相信妳壹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現。?

 板書:

 教學反思

 有關沈從文的背景資料和《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的原文資料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又因為深入理解了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從文先生。於是設計了這次?發現之旅?,希望能帶領學生走進去,並幫助學生擁有奇妙的發現。

 然而,因為時間的倉促、對學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設計上的考慮不周,整節課完成後,感覺有些累。

 壹、教學內容過於飽滿,學生活動減少,導致教師在課堂推進中顯得較為吃力。

 根據教學設計,這篇課文中幾乎每處重點內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要讓學生找到這些內容,還要讀懂讀透,實屬不易。因此,該教學設計如能將壹些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合並或作適當的刪減,教師授課過程中會更加從容壹些。

 二、細節問題設計欠缺,對學生啟發不夠,導致教師在某些問題的分析中籠統含混,學生無法從中領會清楚教師的設計意圖,課堂效果欠佳。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大的程序和環節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設計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兩個片段教學中,均存在不少隨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體味到這兩個片段寫作的妙處。如能精心設計幾個巧妙的小問題啟發學生,學生的收獲會更多壹些。

 總之,這節課給我的收獲很多,遺憾更多,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揚長改短,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

《雲南的歌會》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學習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土氣息。

 3.探尋並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雲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課前準備

 1.學生分組搜集關於雲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的雲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

 2.教師與部分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整理、剪輯音像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壹課時

 教學內容

 初步感知課文,了解雲南歌會的幾個場面,並學習本文的人物描寫。

 教學設計

 播放剪輯好的雲南民歌音像資料並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彜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雲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壹篇文章專門介紹了雲南的民歌,這就是?《雲南的歌會》。

 研習新課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後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雲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練而又富有表現力的文字描繪了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這是讀者初步感知課文就可以獲取的信息,大多數學生也不會例外。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時應引導大家註意每種歌會形式的特點,並總結歸納:□教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鬥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總起全文(1)

 山野對歌(2~3)

 分寫三種場合的歌會(2~5)

 山路漫歌(4)

 金滿鬥會(5)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麽方式表現山野對歌並做批註。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壹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後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註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裏,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壹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b.比較閱讀,交流討論課後?研討與練習?二:沈從文的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麽不同?妳喜歡哪壹種?為什麽?

 此環節教師要註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於第壹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於學生喜歡哪壹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後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壹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壹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的環境描寫、場面描寫,並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雲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設計

 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並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壹面扶搖盤旋而上,壹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壹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雲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註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麽?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壹環節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美的環境,自然環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壹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鬥會?。

 a.老人常說?十年難逢金滿鬥?,默讀第5段,將?金滿鬥會?與前兩種形式的歌會比較,說說?金滿鬥會?的難得之處在哪裏?

 ?金滿鬥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   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壹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差不多,壹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壹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壹輩。

 b.齊讀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對雲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有歌就有美。而人們用歌來表達生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請欣賞和比較以下三種歌會,妳能發現它們各自的特色嗎?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壹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壹個初步的印象,並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