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說這漢景帝的兒子劉榮吧,從太子到臨江王,又從臨江王成了階下囚。可惜,還沒等宣判呢,在獄中就自殺了。壹直以來,劉榮的死都被定性為畏罪自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劉榮是漢景帝劉啟的長子,按照嫡長子繼位的原則,劉啟在登基後沒幾年,就立劉榮為太子。劉榮是太子,但他的母親栗姬卻並不是皇後。當時的皇後是薄後,是劉啟奶奶薄太後家族的。劉啟在做太子的時候,就被薄太後做主定了這門親事,劉啟自然是無法反對的。這位薄皇後雖然地位崇高,但是劉啟並不喜歡她,要不怎麽說包辦婚姻害死人呢。等到薄太後死了之後,薄皇後也沒有靠山了,自然就被廢了。
皇後的位置出現了空缺,按理說這栗姬理所應當地補上。可惜,事情出了岔頭,栗姬非但沒能上位,反而失寵了。
劉榮是自殺無疑,但確切地說他應該是被自殺,因為想讓他死的人很多!
此案的主審法官郅都是第壹個想讓劉榮死的人,為什麽呢?郅都和栗姬有仇。當年栗姬被野豬拱的時候,郅都在身邊只保護漢景帝,還說少個女人沒啥的話。這事栗姬肯定懷恨在心,劉榮壹旦當了皇帝,郅都那是要倒黴的。所以,趁著劉榮有罪,那就得落井下石了。
王娡和館陶公主也想讓劉榮死,劉榮死了,他們是最大的受益者。劉榮雖然被廢,但並不代表沒有鹹魚翻身的可能。劉榮做事如此大膽,就證明他還沒完全失寵,鹿死誰手到最後才能知曉。
竇太後也想讓劉榮死,竇太後最開始就不喜歡劉榮,她想讓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當皇帝。然而,劉武因為刺殺袁盎的事,讓漢景帝很生氣,雖然沒有殺他,但明顯當皇帝無望了。竇太後於是和館陶公主以及王娡站到了同壹個陣營。
漢景帝也希望劉榮死,劉徹的地位已經確定,劉榮始終是個威脅。為了江山穩定,只能犧牲劉榮了。而之前對劉榮的驕縱,很可能就是他故意為之,欲擒故縱而已。郅都如果沒有漢景帝的授意,是絕對不敢如此對待劉榮的。那劉榮好歹是臨江王,而且朝中還有周亞夫的支持。
最值得玩味的是,竇嬰派人送去紙筆後,劉榮就自殺了。早不死晚不死,偏偏這個時候死,肯定是竇嬰和他說了什麽。而劉榮最開始要紙筆是想向漢景帝悔過,原本認為漢景帝可以原諒他,劉榮只有在徹底絕望之後才會選擇自殺!能讓他絕望的,那就是他爹讓他死。劉榮死後,漢景帝根本無動於衷,這也是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