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牛)
虎虎生威(虎)
守株待兔(兔)
龍騰虎躍(龍)
畫蛇添足(蛇)
馬到成功(馬)
三羊開泰(羊)
猴年馬月(猴)
鶴立雞群(雞)
狐朋狗友(狗)
人怕出名豬怕壯 狼奔豕突 (豬)
===========================
關於鼠的成語
鼠臂蟣肝:
猶言鼠肝蟲臂。謂或為鼠臂或為蟣肝,指人世變化無常
形容倉皇亂逃
羅雀掘鼠:
①謂糧盡而張網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饑。②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
馬捉老鼠:
比喻瞎忙亂
貓哭老鼠:
喻假慈悲
《形容怒氣、冤氣極盛。牛、鬥,牽牛星和北鬥星
氣喘如牛: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如牛負重:
比喻負擔沈重
散馬休牛:
《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後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虎黨狐儕:
比喻兇惡狡黠之輩
虎鬥龍爭:
比喻群雄互相爭鬥
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得兔忘蹄: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東兔西烏:
謂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古代神話中說太陽中有三足金烏,月亮中有玉兔,因以烏、兔代指日月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壹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後以“狡兔三窟”喻藏身處多,便於避禍
龜毛兔角:
龜生毛,兔長角。本指戰爭的征兆。後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無實的東西
狐死兔泣:
喻物傷其類
狐兔之悲:
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後因以“犬兔俱斃”喻雙方同歸於盡
獅象搏兔,皆用全力:
比喻對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認真對付
守株待兔:
①《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後因以“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②比喻企圖不經過主觀努力而僥幸得到意外的收獲
烏踆兔走:
指日月運行。兔,傳說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烏飛兔走:
謂光陰流逝。烏,指日。兔,指月
壹雕雙兔:
唐李林甫、張九齡、裴耀卿並為相,李抑揚張、裴自得,張裴二人罄折卑遜,時人竊言“壹雕挾兩兔”。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及《新唐書?李林甫傳》。後因以“壹雕雙兔”謂三人並列顯位,壹人勢盛而兩人受其挾制
關於龍的成語
龍馳虎驟:
謂群雄逐鹿
龍雛鳳種:
指帝王後裔
龍德在田:
《易?乾》:“‘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後因以“龍德在田”謂恩德廣被
龍雕鳳咀:
喻辭藻之美
龍斷可登:
謂可經營得利。龍,通“壟”
龍斷之登:
謂謀利求財。龍,通“壟”
龍蹲虎踞:
猶言龍盤虎踞
龍多乃旱:
喻人多互相依賴,反而辦不成事
龍幡虎纛:
將帥之旗
龍飛鳳舞:
①形容氣勢奔放雄壯或姿態生動活潑。②形容筆勢雄奇生動
龍飛鳳翔:
①有王者氣象
龍盤鳳逸:
喻懷才不遇
龍盤鳳翥:
①喻山勢雄壯蜿蜒。指王者的氣象。②喻書法筆勢飛動貌
龍盤虎踞:
亦作“龍蟠虎踞”。①《太平禦覽》卷壹五六引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後因以“龍盤虎踞”形容地勢雄壯險要,宜作帝王之都。②借指南京。③喻為英雄豪傑所盤踞。④喻斑斕的紋理
龍盤虎拏:
虬曲蒼勁貌
龍蟠鳳翥:
謂賢者遁世歸隱
龍蟠虎伏:
雄踞貌
龍蟠虎繞:
猶言龍盤虎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龍蟠虬結:
猶言旋繞糾結
龍潛鳳采:
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現
龍屈蛇伸:
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誌
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龍跧虎臥:
猶言龍蟠虎踞。喻山勢逶迤起伏
龍蛇飛動:
形容書法筆勢遒勁生動
龍蛇混雜:
喻好人壞人混雜在壹起
龍伸蠖屈:
形容筆勢飛動,書法高超
龍神馬壯:
謂像駿馬壹樣的有精神
龍生九子:
古代傳說,壹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後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
龍首豕足:
猶言牛頭不對馬嘴。謂對書義的解釋與原旨相去甚遠,風馬牛不相及
龍潭虎窟:
猶言龍潭虎穴
龍潭虎穴:
①龍虎所居之處。喻兇險之處。②喻英雄豪傑聚集之處
龍韜豹略:
指兵法
龍騰豹變:
喻議論風發,能言善辯
龍騰鳳集:
喻王業興盛,英雄會合
龍騰虎蹴:
喻勇猛沖擊,勢不可當
龍騰虎踞:
勢力強盛,雄據壹方
龍騰虎嘯:
聲勢壯盛貌
龍騰虎躍:
①形容矯健有力,生氣勃勃。②形容筆勢飛動遒勁。③喻精神振奮,有所作為
龍指帝王之相
龍陽泣魚:
《,世禪雕龍。”後因以“禪世雕龍”謂文章世代相傳
蟬蛻龍變:
猶言蟬蛻蛇解
車馬如龍:
謂車馬眾多,繁華熱鬧
車水馬龍:
《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後以“車水馬龍”形容車馬往來不絕,繁華熱鬧的景象
乘龍佳婿:
比喻好女婿
乘龍配鳳:
比喻得佳偶,結良緣
打鳳牢龍:
亦作“打鳳撈龍”。①喻安排圈套使強有力的對手中計。②喻設法尋找合適的人選
打虎牢龍:
猶言打鳳牢龍
雕龍畫鳳:
刻繪龍鳳;刻繪的龍鳳
鼎成龍去: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後以“鼎成龍去”指帝王去世
放龍入海:
比喻放走敵手留下後患
飛龍在天:
比喻帝王在位。語本《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謂有聖德之人得居王位。”
風從虎,雲從龍: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後因以“風從虎,雲從龍”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
風虎雲龍:
比喻聖主、賢臣的遇合
蛟龍擘水:
蛟龍破浪前進。比喻船駛得快
蛟龍得水:
①蛟龍得到了水,就能興雲作霧,騰躍太空。《管子?形載:“晉張華善望氣,見鬥牛間常有紫氣,固命雷煥為豐城令訪之。煥到縣,掘獄屋基,得龍泉、太阿兩寶劍,華與煥各佩其壹。後華死,失劍所在。煥死,煥子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光彩照水,波浪驚沸,於是失劍。”後因以“貫鬥雙龍”形容才能拔萃超群
駭龍走蛇:
龍蛇被掠走。形容聲勢浩大
鶴骨龍筋:
瘦挺虬曲貌
虎變龍蒸:
謂乘時變化而飛黃騰達
虎步龍行:
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凡,如龍虎之姿
虎超龍驤:
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虎鬥龍爭:
比喻群雄互相爭鬥
虎踞龍盤:
亦作“虎據龍蟠”。亦作“虎踞龍蟠”。形容地勢極峻峭險要
虎窟龍潭:
比喻極艱險的境地
虎略龍韜:
兵書的代稱。亦指用兵的謀略
虎臥龍跳:
形容字勢雄強超逸。語出南朝梁袁昂《評書》:“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飛黃騰達之事。②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麟鳳龜龍:
①古稱四靈之物。②喻指美好、正確者
流水遊龍:
語本《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褠,領袖正白,顧視禦者,不及遠矣。”後因以“流水遊龍”比喻川流不息的車馬
馬龍車水:
猶言車水馬龍
馬如遊龍:
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景象。語出《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
馬水車龍:
猶言車水馬龍
馬足龍沙:
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攀龍附鳳:
①喻依附帝王以成就功業或揚威。亦比喻依附有聲望的人以立名。語本漢揚雄《法言?淵騫》:“攀龍鱗,附鳳翼,巽以揚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②謂盤附著龍和鳳
攀龍讬鳳:
猶言攀龍附鳳
蟠龍踞虎:
猶言龍蟠虎踞。像盤繞著的蛟龍,像蹲臥著的猛虎。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炮鳳烹龍:
①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饌。②指壹種肴饌名
配套成龍:
把設備或設施配搭起來,成為完整的系統
烹龍炮鳳:
亦作“烹龍庖鳳”。亦作“烹龍煮鳳”。①比喻烹調珍奇肴饌。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貴。②比喻高超的藝術技藝
騎龍弄鳳:
①比喻成仙。②比喻騰達
青龍金匱:
指六辰。謂良辰吉日。舊時星命家以為,青龍、明堂、金匱、天德、司命等六辰為吉神,六辰值日,諸事皆宜,為黃道吉日
雀馬魚龍:
泛指珍禽異獸。語本《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群龍無首:
《易?乾》:“見群龍,無首,吉。”後多以“群龍無首”喻壹群人中無領頭者
日角龍庭:
舊時相術家謂天庭隆起為龍庭。“日角龍庭”為帝王的貴相
日角龍顏:
舊時相術家謂額頭隆起為龍顏。“日角龍顏”為帝王的貴相
如龍似虎:
形容勇猛有活力
神龍見首:
清趙執信《談龍錄》:“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壹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壹爪壹鱗而已,安得全體?’”後以“神龍見首”指詩文跌而無其實
讬鳳攀龍:
猶言攀龍附鳳。比喻依附帝王、權貴
鼉憤龍愁:
如鼉憤怒,如龍憂愁。比喻樂曲的情調悲憤
望子成龍:
盼望兒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
舞鳳飛龍:
猶龍飛鳳舞。氣勢奔放雄壯的樣子
蝘蜓嘲龍:
以蝘蜓比作龍,有隨意混雜,貶低壹方之意。語出漢揚雄《解嘲》:“今子乃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蜓而嘲?龍。”
葉公好龍:
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後因以“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壹龍壹蛇:
喻時隱時顯,變化莫測
壹龍壹豬:
喻二人相去懸殊
壹世龍門:
後漢李膺有重名,後進有升其堂者,謂之“登龍門”。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後因稱文人所景仰的人物為壹世龍門
魚龍百變:
像魚龍那樣變化多端
魚龍變化:
指蛇蠍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蠍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害人的東西
蛇心佛口:
蛇蠍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壹
蛇行鱗潛:
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蛇行鼠步:
形容膽小謹慎
蛇影杯弓: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漢應劭《風俗通?怪神》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後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後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後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
杯弓蛇影: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載:杜宣夏至日赴飲,見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飲。酒後胸腹痛切,多方醫治不愈。後得知壁上赤弩照於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等亦有類似記述。後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杯弓蛇影: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闚視,問其變故,雲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後遂以“杯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杯弓蛇影: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闚視,問其變故,雲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後遂以“杯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杯蛇鬼車:
指因疑慮、驚懼導致幻覺中產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車,傳說中的九頭鳥
封豕長蛇:
亦作“封豨修蛇”。大豬與長蛇。喻貪暴者
龍屈蛇伸:
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誌
龍蛇飛動:
形容書法筆勢遒勁生動
龍蛇混雜:
喻好人壞人混雜在壹起
龍頭蛇尾:
比喻首盛尾衰
牛鬼蛇神:
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亦喻指虛幻怪誕的作品。②比喻歪門邪道之流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壹樣
豕分蛇斷:
比喻支離破碎
歲在龍蛇:
《後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當命終,有頃寢疾。”李賢註:“北齊劉晝《高才不遇傳》論玄曰‘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玄以讖合之’,蓋謂此也。”歲,歲星;龍,指辰;蛇,指巳。後謂命數當終為“歲在龍蛇”
為蛇畫足:
《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後以“為蛇畫足”比喻做事節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
握蛇騎虎:
北魏高祖崩於行宮,彭城王元勰等為防不測,密不訃聞,詔徵世宗會駕。靈柩至魯陽,乃發喪行服。時鹹陽王禧疑勰有異謀,停在魯陽郡外,久之乃入。謂勰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險至極。”元勰恨之,曰:“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元勰的字)握蛇騎虎,不覺艱難。”見《魏書?彭城王勰傳》。後以“握蛇騎虎”喻身處險境
梟蛇鬼怪:
比喻醜惡之徒
虛與委蛇:
語出《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成玄英疏:“委蛇,隨順之貌也。至人應物,虛己忘懷,隨順逗機,不執宗本。”後因謂假意殷勤、敷衍應酬為“虛與委蛇”
養虺成蛇:
語本《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後因以“養虺成蛇”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強大
壹龍壹蛇:
喻時隱時顯,變化莫測
走蚓驚蛇:
形容矯健迅捷的筆勢
關於馬的成語
馬勃牛溲:
馬勃,菌類;牛溲,車前草。比喻至賤之物
馬不停蹄:
比喻壹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馬塵不及:
比喻趕不上,跟不上
馬齒徒增:
《谷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後因以“馬齒徒增”謙稱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
馬到成功:
形容事情順利,壹開始就取得勝利
馬耳東風:
東風吹過馬耳。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或互不相幹。語出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之二:“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馬腹逃鞭: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後以“馬腹逃鞭”比喻躲脫懲罰
馬革裹屍:
亦作“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謂英勇作戰,死於戰場。於戰場
馬工枚速:
謂漢司馬相如、枚臯二人為文,壹工壹速
馬角烏頭:
《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後因以“馬角烏頭”比喻不能實現之事
馬龍車水:
猶言車水馬龍
馬鹿易形:
變易馬鹿的形象。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後以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馬毛猬磔: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後因以“馬毛猬磔”形容狂風大作,氣候惡劣
馬面牛頭:
猶牛頭馬面
馬牛襟裾:
穿衣服的馬牛。譏人不明道理、不識禮儀
馬牛其風: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雲:‘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雲:‘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後用以表示互不相幹
馬前潑水:
元雜劇《漁樵記》寫漢朱買臣家貧,賣薪自給,行歌誦書,妻羞之,求去。後買臣拜太守,婦要求復婚,買臣潑水於馬前,令妻收回,以示夫妻不能再合。後因以“馬前潑水”比喻夫妻離異,無法挽回
馬去馬歸:
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後因以“馬去馬歸”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馬如流水:
形容人馬熙攘
馬如遊龍:
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景象。語出《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
馬入華山: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後因以“馬入華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馬上得天下: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後因以“馬上得天下”為武功建國之典
馬上房子:
謂當面贊成,背後反對
馬上功成:
猶言馬上得天下
馬上看花:
猶言走馬看花
馬上墻頭:
指男女青年相戀之處
馬首是瞻:
古代作戰時,士兵看主將的馬頭決定進退,比喻服從指揮或樂於追隨別人行動。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杜預註:“言進退從己。”
馬首欲東:
謂東歸;返回。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欒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余馬首欲東。’乃歸。”楊伯峻註:“秦兵在西,東則歸矣。”
馬瘦毛長:
比喻人窮誌短
馬水車龍:
猶言車水馬龍
馬咽車闐:
形容車馬繁多,非常熱鬧
馬仰人翻:
形容混亂或忙亂不堪的樣子
馬中關五:
猶言魯魚亥豕
馬壯人強:
猶言人強馬壯
馬捉老鼠:
比喻瞎忙亂
馬足車塵:
喻四處奔波,生活動蕩不定
馬足龍沙:
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寶馬香車:
名貴的良馬,華麗的車子。借指富貴之家出行的排場
北叟失馬:
猶塞翁失馬。喻因禍得福
持戈試馬:
比喻作好準備,躍躍欲試
洗兵牧馬:
洗擦兵器,餵養戰馬。指做好作戰準備
系馬埋輪:
謂敵人進攻時,系住馬,埋車輪於地,以示固守不退。語本《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註:“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
瞎馬臨池: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後因以“瞎馬臨池”比喻處境危險而猶暗昧無知
老馬識途: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後因以“老馬識途”比喻對某事富有經驗,能為先導
老馬嘶風:
喻人老而猶有雄心
老馬為駒:
禦老馬如駒。喻失敬老之禮。《詩?小雅?角弓》:“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後。”鄭玄箋;“比喻幽王見老人反侮慢之,遇之如幼稚,不自顧念後至年老,人之遇己亦將然。”壹說比喻年雖老而猶有壯心,不慮後之難及。朱熹集傳:“如老馬憊矣,而反自以為駒,不顧其後,將有不勝任之患也。”故亦以喻不以老邁為嫌
弊車羸馬:
破車瘦馬
避世金馬:
《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後以“避世金馬”、“避世金門”謂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謂天下太平
兵荒馬亂:
形容戰時動蕩不安的景象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壹步。後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兵強馬壯:
①士兵、軍馬強壯。指軍隊強大,有戰鬥力。②泛指強壯有力
伯樂相馬:
伯樂觀察、品評馬的優劣。比喻有眼力者鑒別並薦舉人才
策馬飛輿:
謂駕馬車疾行
車塵馬足:
①謂車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車馳馬驟:
形容車馬奔馳迅猛
車殆馬煩:
車危且馬疲。形容旅途困乏
車煩馬斃:
形容旅途勞頓困乏
車馬如龍:
謂車馬眾多,繁華熱鬧
車馬盈門:
車馬充滿門庭。形容賓客眾多
車水馬龍:
《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後以“車水馬龍”形容車馬往來不絕,繁華熱鬧的景象
車填馬隘:
謂車馬填塞門庭道路。形容賓客眾多
車轍馬跡:
車馬行過的痕跡
窗間過馬:
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吹牛拍馬:
吹噓奉承
大馬金刀:
①形容豪爽,氣派大。②形容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
代馬望北:
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願老死他鄉
代馬依風:
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願老死他鄉
丹書白馬: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為“丹書白馬”
單槍匹馬:
亦作“單槍獨馬”。亦作“單槍匹馬”。①形容孤身奮戰。②比喻孤身壹人或單獨行動
得馬生災: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後以“得馬生災”謂因福而得禍
得馬失馬:
謂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典出《淮南子?人間訓》
東風射馬耳:
東風吹過馬耳邊。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鬥雞走馬:
鬥雞賽馬。古代的賭博遊戲
二童壹馬: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後用以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放馬華陽:
謂不再用兵
放牛歸馬:
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後以“放牛歸馬”比喻不再用兵
飛鷹走馬:
放鷹追捕和騎馬追逐鳥獸。指打獵
非驢非馬:
《漢書?西域傳下?渠犁》:“(龜茲王)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僥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也。’”■,即騾,馬驢雜交而生。後用“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
肥馬輕裘:
語本《論語?雍也》:“赤(公西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謂騎著肥壯的駿馬,穿著輕暖的皮袍。後以“肥馬輕裘”形容生活豪華
風車雨馬:
指神靈的車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風吹馬耳:
比喻對別人的話無動於衷
風馬不接:
猶言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幹也。”壹說:風,放逸,走失。謂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
風馬雲車:
指神靈的車馬
風檣陣馬:
①乘風的帆船,臨陣的戰馬。形容行進迅速,氣勢雄偉。②比喻文筆遒勁
輕裘肥馬:
《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以“輕裘肥馬”形容富貴豪華的生活
天馬行空:
①神馬奔馳於太空。比喻才氣橫逸,不受拘束。②形容脫離羈絆,迅猛前進。③比喻言大而誇,脫離實際
天粟馬角:
天雨粟,馬生角。謂不可能實現的事
服牛乘馬:
役使牛馬駕車
高車駟馬:
指顯貴者所乘的車
高頭大馬:
①體形高大的馬。②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膏車秣馬:
為車上油,給馬餵料。指準備起程。語出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狗馬聲色: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谷馬礪兵:
猶言秣馬厲兵
管仲隨馬: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