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情,不要因為它的細小而不給予獎賞,壞事情,也不要因為它的輕微而不給予懲戒。
出自: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2.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文學形象:
諸葛亮紀念郵票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誌》中的諸葛亮很不壹樣,而且事跡亦有所出入,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壹、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小說當中的壹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壹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壹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壹個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