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收錄3462種圖書,***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壹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四庫全書》文化源流:
傳統學術自身的延續及發展,也在迫切要求當時的目錄著作承擔起“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責任,以經學為主的中國學術,歷經了近二千年的發展歷程,從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直到清代漢學,期間淵源流變、興衰利弊,都需要作出恰當評價。
《四庫全書》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歷代典籍,那麽,對傳統學術的總結也就責無旁貸,因為傳統目錄學正是將典籍按照壹定的體系加以排纂編次,進而通過文獻典籍本身以及分類、編目、序錄等方式來反映學術發展歷史的。因此,編排歷代典籍,總結評判傳統學術,就成了《四庫全書》編纂者的壹項重要工作,《四庫全書總目》也就由此應運而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