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yì
<;動>
(象形。本義:蜥易)
換,交換
例: 寒暑易節。——《列子·湯問》
寡人欲以百裏之地易安陵。——《戰國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楚人圍宋,易子而食。——《左傳·哀公八年》
移風易俗。——李斯《諫逐客書》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明·劉基《郁離子·千裏馬篇》
又如:易筋經(講武術的書,托名南朝梁代達摩和尚所作);易簀(換竹席。比喻行將死亡);易貨(交換貨物);易地(互換所處的地位;交換土地);易身(換位)
改變,更改
獄詞無易。——清·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易字(改換名字);易簀(更換竹席);易轍(改變行車道路);易心(改變心誌;改變想法);易初(改變初衷);易革(改革,變革);易節(改變氣節操守)
替代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系辭下》
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章炳麟《致段祺瑞書》
又如:易代(更換朝代)
蔓延;傳播
絕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東觀漢記》
又如:易種(蔓延其種)
治,整治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
“易作“移”義。《書經·盤庚》:“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後句意謂:不便移種子到新邑。”(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輕視。含有“不以為意”的意思
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註:“易,輕易也。”
是於聖人也,胥易技兿。——《莊子·應帝王》。釋文引崔註:“易,相輕易也。”
易者使傾。——《易·系辭下》。註;“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漢書·王嘉傳》
寄偽兒啼,恐栗,為兒狀。賊易之,對飲酒,醉。——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韓非子·五蠹》
2. 古文中的“易”字有哪些解釋,越具體越好易
(1)交換,換。賈誼《論積貯疏》:“罷夫羸老易之而咬其骨”。《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交易。《周易·系辭下》:“聚天下之財,交易而退。”
(3)改變,更換。《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4)容易。《訓儉示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
(5)簡易。曾鞏《範字貫奏議集序》:“公為人溫良慈恕。寬易愛人。”
(6)輕易。《後漢書·梁統傳》:“故人輕犯法,吏易殺人。”
(7)輕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8)輕視。《五蠹》:“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童區寄傳》:“賊易之,對飲酒,醉。”
(9)怠慢。《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慢易大姖,不震厥教。”
(10)平坦。《戰國策·秦策二》:“地形險易盡知之。”
(11)引申為平易、和氣。《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12)蔓延。《左傳·隱公六年》:“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
(13)修治。潘嶽《射雉賦》:“或乃崇墳夷靡,農不易壟。”
(14)《周易》的簡稱。如詩、書、禮、易、春秋。
(15)通埸。邊界,《漢書·禮樂誌>;:"吾易久遠 ,燭明四極。”
(16)很,非常。。《譚嗣同》:“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
(17)姓。今有易中天。
上述有的義項接近,本可合並,為易於理解,故分條列之,
3. 古文易是什麽意思易:yì,其古文意思有以下幾種:① 交換。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論積貯疏》:“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② 改變;變換。《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③ 容易,與“難”相對。《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④ 輕視。《童區寄傳》:“賊易之,對飲酒,醉。”
⑤ 平坦。《李愬雪夜入蔡州》:“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
擴展資料: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壹般是從大杯中向小杯中分註液體,才能達到具體使用液體的目的,如喝水,總是先從水壺中把水倒入杯中再喝再用,所以,“易”字的字形還具有轉化而使用的意義。
參考資料:
易 I yì1.交換。
《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學士》詩:“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
清葉廷琯《吹網錄?史載之方題跋》:“余出白金三十兩易得,重加裝潢。” 續範亭《絕命詩》:“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
2.替代。《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漢書?趙堯傳》:“高祖持禦史大夫印弄之……孰視堯曰:‘無以易堯。’遂拜堯為禦史大夫。”
顏師古註:“易,代也。” 章炳麟《致段祺瑞書》:“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3.改變,更改。
《書?盤庚中》:“今予告汝不易。” 孔穎達疏:“鄭玄雲:我所以告汝者不變易。”
漢班固《答賓戲》:“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清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五:“貞心耐寒歲,造化不能易。”
聞捷《海燕》:“海軍大校沈思片刻,便提起毛筆,蘸飽墨,做了壹些必要的修改,並且易了地名,把全部人名勾去。”4.蔓延;傳播。
《書?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 孫星衍疏:“醫書有陰易陽易,言病相延染。”
曾運乾正讀:“易,延易也。” 《東觀漢記?杜林傳》:“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緒言:“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頃刻而易天下。”5.失常。
《書?洪範》:“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 孫星衍疏:“易者,《賈子?道術篇》雲:緣法循理謂之軌,反軌為易。”
曾運乾正讀:“按易,失常也。”6.指精神失常。
《韓非子?內儲說下》:“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7.差異,不相同。《國語?晉語五》:“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
若中不濟,而外強之,其卒將復,中以外易矣。” 韋昭註:“易,猶異也。”
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癢,感物而動,應事而作,不須學而後能,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8.古代指陰陽變化消長的現象。
《易?系辭上》:“生生之謂易。” 韓康伯註:“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9.蔔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兇禍福。
《儒林外史》第十回:“陳和甫道:‘蔔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壹二。’”10.書名。
古代蔔筮之書。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種,合稱三《易》,今僅存《周易》,簡稱《易》。
《周禮?春官?大蔔》:“掌三《易》之法,壹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修《易》,序《書》,制作《春秋》,以記帝王之道。”
11.指占蔔之官。《禮記?祭義》:“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
鄭玄註:“易,官名。”12.彈奏弦樂器指法之壹,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
元熊朋來《瑟譜》卷二:“易,剔,中指向外。”13.州名。
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新唐書?竇建德傳》:“王之大將高士興抗羅藝於易南。”
14.水名。參見“易水”。
15.副詞。表示同樣。
相當於“亦”。《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王冰註:“易,亦也。骨有孔,則髓有孔;骨若無孔,髓亦無孔也。”
16.通“埸”。邊界。
《易?大壯》:“喪羊於易。” 陸德明釋文:“易作埸,謂疆埸也。”
《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漢書?禮樂誌》:“吾易久遠,燭明四極。”
顏師古註引晉灼曰:“易,疆易也。”17.通“賜”。
給予。《商君書?錯法》:“夫離朱見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高亨註引孫詒讓曰:“易,‘賜’之借字,易人猶言賜予人也。” 《宋史?太祖紀壹》:“開封府尹光羲、興元尹光美各益食邑,賜功臣號……樞密使普加光祿大夫,易功臣號。”
18.姓。春秋時齊國有易牙。
見《史記?齊太公世家》。II yì1.容易。
與“難”相對。《詩?大雅?文王》:“宜鑒於殷,駿命不易。”
朱熹集傳:“不易,言其難也。” 唐岑參《秋夜宿仙遊寺南》詩:“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
巴金《探索集?世界語》:“世界語是易學易懂的,這是人造語的長處。”2.簡易,簡省。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欒範易行以誘之。” 杜預註:“易行,謂簡易兵備。”
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大禮之極,簡而無文;大樂之極,易而希聲。簡易者,先王建禮樂之本意也。”
3.輕視。《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國無小,不可易也。”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新唐書?哥舒翰傳》:“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何如?’”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石奇﹞和上以其老而易之,曰:‘若要石橋成,須是再生來。
’”4.輕易;輕率。《孟子?離婁上》:“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裴駰集解引張晏曰:“多易,多輕易之行也。”
明高啟《登西澗小閣》詩:“欲題因境勝,不敢易揮毫。”5.指輕易取予。
清唐甄《潛書?善遊》:。
5. 易,去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易 yì〈動〉(1) (象形.本義:蜥易)(2) 換,交換 [exchange]寒暑易節.——《列子·湯問》寡人欲以百裏之地易安陵.——《戰國策·魏策》以大易小.弗敢易.易寡人之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楚人圍 宋,易子而食.——《左傳·哀公八年》移風易俗.——李斯《諫逐客書》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明· 劉基《郁離子·千裏馬篇》(3) 又如:易筋經(講武術的書,托名南朝梁代達摩和尚所作);易簀(換竹席.比喻行將死亡);易貨(交換貨物);易地(互換所處的地位;交換土地);易身(換位)(4) 改變,更改 [change]獄詞無易.——清· 方苞《獄中雜記》(5) 又如:易字(改換名字);易簀(更換竹席);易轍(改變行車道路);易心(改變心誌;改變想法);易初(改變初衷);易革(改革,變革);易節(改變氣節操守)(6) 替代 [replace]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系辭下》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章炳麟《致段祺瑞書》(7) 又如:易代(更換朝代)(8) 蔓延;傳播 [spread]絕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東觀漢記》(9) 又如:易種(蔓延其種)(10) 治,整治 [renovate;dredge]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11) 輕視.含有“不以為意”的意思 [make light of;despise]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註:“易,輕易也.”是於聖人也,胥易技兿.——《莊子·應帝王》.釋文引崔註:“易,相輕易也.”易者使傾.——《易·系辭下》.註;“易,慢易也.”吏民慢易之.——《漢書·王嘉傳》寄偽兒啼,恐栗,為兒狀.賊易之,對飲酒,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韓非子·五蠹》詞性變化◎ 易 yì〈形〉(1) 容易.與“難”相對 [easy]貴貨而易土.——《國語·晉語七》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唐· 岑參《秋夜宿仙遊寺南》事有難易.——清· 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學有難易.(2) 又如:易與(容易對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輕易對付的人);易易(極容易);易如反掌(3) 簡易,簡省 [simple and easy]欒範易行以誘之.——《左傳》(4) 平坦 [level]羈堅轡,附易路.——《文選·枚乘·七發》(5) 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6) 平易 [unassuming].如:易直(平易正直)(7) 和藹 [amiable].如:易恬(和悅恬淡);易中(和悅其心)◎ 易 yì〈名〉(1) 古代指陰陽變代消長的現象 [change]王者乘時,聖人乘易.——《管子》(2) 古代蔔筮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 [divination book](3) 《周易》的簡稱 [the Book of Changes]《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朱熹《周易本義序》本之易.——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4) 又如:《易》之八像(《易經》中用八種符號(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界中的現象)(5) 古代占蔔官名 [divination officer]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土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禮記》(6) 蔔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兇禍福 [divination image]蔔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壹二.——《儒林外史》(7) 彈奏弦樂器拽法之壹,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 [one of ingering](8) 通“埸”.邊界 [border]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荀子·富國》六五,喪羊於易,無悔.——《易·大壯》殖於疆易.——《漢書·食貨誌上》吾易久遠.——《漢書·禮樂誌》(9) 州名 [Yi prefecture].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10) 易水的簡稱 [Yi River].在現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秦兵旦暮渡 易水.——《戰國策·燕策》易,出 代州,經 保定之 易州、安州至 高陽,下與 曹、徐、滋、沙諸河合.—— 明· 徐向誌《讀書劄記》(11) 姓去字的用法1、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說文》:“從大,凵聲.”凵(qū).本義:離開. 2、同本義. 去,人相違也.——《說文》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魏風·碩鼠》 紀侯大去其國.——《春秋·莊公四年》 大去者,不遺壹人之辭也.——《谷梁傳》 武子去所.——《左傳·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戰國策·齊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歐陽修《歸田錄》 壹狼徑去.——《聊齋誌異·狼三則》 東向馳去.——清·魏禧《大鐵椎傳》 又如:去離(分離;離開);去任(因故離開職位);去住無門(進退兩難);去來(離去;往來);去位(離開官位). 3、除去;去掉. 去死肌,殺三蟲.——柳宗元《捕蛇者說》 明日去.——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俸去書來. 又如:去絕根株(斬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歸正(去掉邪惡,歸於正道) 4、相距,遠離. 連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難》 日始出時去人近.——《列子·湯問》(兩小兒辯日) 西蜀之去南海.——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去村四裏.——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兩地相去50裏. 5、前往,到。
6. 常文言文是什麽意思意思是:指倫常
壹、常的組詞:
超常、無常、通常、常數、常務
家常、常溫、失常、常人、常住
二、常的筆順:
擴展資料
壹、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常,下帬也。從巾,尚聲。裳,常或從衣。
白話版《說文解字》:常,下身穿的衣裙。字形采用“巾”作邊旁,采用“尚”作聲旁。裳,這是“常”的異體字,字形采用“衣”作邊旁。
三、相關組詞:
1、異常[yì cháng]
不同於尋常。
2、超常[chāo cháng]
超過尋常;超出壹般。
3、逾常[yú cháng]
超過尋常。
4、常任[cháng rèn]
屬性詞。長期擔任的。
5、常套[cháng tào]
常用的陳陳相因的辦法或格式。
7. 文言文 知識講解 如何做好文言文文言文解題技巧 壹、以題解文。
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壹般同學往往讀了壹遍不很懂。此時,要迅速瀏覽壹下試題要求,特別是最後的內容概括判斷題,仔細閱讀,能夠了解全文大致內容,因為這道題往往有壹項不符原文,其他三項都正確,就是有壹項錯誤也往往是細節問題。
那麽通過解讀最後壹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
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壹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壹種依據,例如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註解文。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譯句子時,要與語境結合,更要善於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給供養”壹句中“給”,到底講成“給以”還是“使……豐足?”似乎都可以。
但從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豐足”。因為何子平做為退職官員,“竭身運力”就是不滿足於壹般的供養,而要“使之豐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譯法,是“在家奉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理家”?拋開詞義的規定性不談,僅從情理上看,也不能講成“扶助母親理家”。因為這“理家”的重任還要靠年近八十的母親,何子平何孝之有?文言文閱讀考查重點1.詞匯量包括實詞和虛詞,詞匯量的掌握當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線就是高中六冊所出現的全部實詞和虛詞。所以復習中梳理壹下妳應該掌握的實詞和虛詞在課文中出現過的所有義項。
這點上,除有意識記取壹些生疏、忘卻的詞語外,最好的方法還是多讀讀課文,到能熟讀成誦的地步,課文內容記住了,詞匯也就忘不掉了,解加點詞解釋、翻譯句子等題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強了。2.語法掌握的熟練程度語法掌握牢固了,對古漢語的語言特點就掌握牢固了,所謂的“語感”也就強了。
語感強的,就知道“讓他活”,古人是講成“活之”的;“用繩捆住他”,古人是講成“系之以繩”的。這樣即使叫妳為“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這段寫人如何對牛、馬、猱的文字標點,妳決不會標成“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因為“以繩絡之”,“以羈鞭之”是以現代文語感來標點的,古人是講“以人能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的,講穿了,“介詞結構後置”這壹特點掌握了,給這句標點的能力就強了。
3.上下聯系判斷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繩,絡之以羈,鞭之以捶楚”為例,“以繩、以羈”中,“繩、羈”都各是壹種用具,那最後的“捶楚”是用具嗎?是壹種還是兩種用具?首先,根據“對文”知識,應判斷:句子結構相同,那麽處在相同位置上的詞,其解釋也應類似,即也是用具。第二,從“鞭之以”來分析,“捶楚”是壹種拿來“鞭打”的用具。
第三,從下文“無繩而欲服牛,無羈而欲乘馬,無捶楚而欲戲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從加點詞要求解釋“楚”看,可判斷為“壹種鞭打的用具”了。
考後壹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讀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後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斷這個詞是否與哪個詞相通的能力5.掌握並運用壹定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考能力拉開差距的做法1.語法現象已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這其中有兩個現象:(1)原不作要求的“為動用法”等不僅在語段中出現,而且在考題的選擇項中出現要妳辨識。(2)課文中從沒出現的類型,考題中也出現了。
如2000年齊桓公這壹語段,第27題“把‘金玉之賤,人民是寶’釋成現代漢語”,這兩句都用到“賓語前置”的語法,屬“通過之、是、之為使賓語前置”這壹類,但課文中只出現過“句讀之不知”這壹類,而絕無出現“人民是寶”這種通過“是”使賓語前置的例句,學生缺少相應的思想準備,失分就較多。2.詞匯量超出了課本的詞匯量如果說前幾年命題老師註重考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加點字解釋壹般都能從課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話,那麽最近兩年加點詞的解釋出現了,H版、S版都沒出現過,完全考妳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斷猜測的能力的現象。
如2000年歐陽修這壹語段,考加點詞三個“止”、“獄”、“平居”。其中“止”解釋只、僅,課文《五人墓碑記》中“其為時止十有壹月耳”中出現過。
而“獄”解釋“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劌論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現過。“平居”解釋“平時”,高中課文中從沒出現過。
3.開始註重對語段內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 語法、詞匯是讀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閱讀的目的決不止於“讀懂”,重要的是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傳承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故近年來的考題中增加了在讀懂基礎上,要求進壹步從整體上感悟、理解語段的題目。
如2000年齊桓公這段,第28題“邦人認為,他自己說的話哪壹句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