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曹操從赤壁逃脫,諸葛亮在路上布下數路伏兵,使得曹操部下士兵又折傷大半。曹操中了諸葛亮“虛虛實實”之計,率兵走華容道,卻遭遇關羽的伏兵,曹操向關羽求情,關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
壹是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
二是如果這時滅掉魏國,會使吳國全力攻擊蜀國,使蜀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
然而,壹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
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
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壹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只得聽謀臣之言,親自向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只剩下數十騎,最多幾十人。
擴展資料:
三國演義文學成就的後世影響: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註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註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