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壹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
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壹並在《語絲》上發表第壹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委員,並出版《末筆檢字法》。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出版《京華煙雲》,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靈臺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歲。
林語堂的主要作品:
1、譯作
《詠悵集》、《幽夢影》、《西廂記序》、《華陽散稿自序》、《蘭亭集序》、《秋醒詞序》、《賣花女》等。
2、小說
《京華煙雲》、《風聲鶴唳》、《賴柏英》、《啼笑皆非》、《唐人街家庭》、《逃向自由城》等。
3、散文雜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剪拂集》、 《吾國與吾民》、 《歐風美語》、 《大荒集》等。
林語堂的軼事典故:
在法國蒙頓舉行的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上,輪到林語堂發言時,他向主席要求講15分鐘,但主席拒絕了,說別人發言都是5分鐘,不可破例。林語堂表示,5分鐘他不講,經過商量,主席終於答應了,而大會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鐘。
林語堂登臺後,全場鴉雀無聲,他講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覺10分鐘已到。主席說時間已到,請林語堂結束發言。林語堂二話不說,徑直走下臺。與會者正聽得入神,於是熱烈鼓掌,希望林語堂繼續講下去。但林語堂卻說什麽也不講了,於是便留下了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講。
林語堂此舉,並非生氣,而是借這種幽默的做法,,讓他的演講與眾不同,這是林語堂在演講史上留下的又壹段佳話。
擴展資料
林語堂被稱為幽默大師,他談吐詼諧,熱衷幽默。對中國幽默文學的異軍突起起了作用。他也壹向以童心未泯自況。他富有創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從而使幽默壹詞在中國迅速流行開來。
林語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壹種調味品。林語堂抗戰前寓居上海近九年,並被謔稱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壹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裏,我是第壹個招呼大家註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
林語堂經常撰寫文章,闡發幽默,林語堂及其同人積極提倡幽默文學,主張文風“清淡”、“雋永”、“甘美”,作品具有“性靈”、“閑適”的特點,逐漸自成壹個小品散文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