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文庫》,其中壹篇是原遼寧教育出版社俞曉群的關於編輯“新萬有”文庫的心路歷程,他通過編輯這套書,將遼寧教育出版社帶出了純教材輔導用書的怪圈。看了這篇文章後,對其還是挺敬佩的。我們當老師的都知道,現在的教輔書的市場,怎壹個亂字了得。國家屢禁不止,主要是這個市場非常龐大。因為社會需求大,教輔的文化含量低,出書快捷,因此利潤非常巨大。而俞社長能夠急流湧退,采用拿來主義的方式去編輯大部頭的文庫,確實是眼光獨到,同時也提升了出版社的文化品味。作為語文老師,對於教輔資料,還是有諸多的排斥的。就比如是名著閱讀的教輔書,說得好聽,是名著導讀,但卻不是導,不能引導學生去看整部名著,而是簡單地將幾本必 讀書選讀書的情節人物組合起來,外加幾個似是而非的題目,讀了這本,讓學生感覺自己把這些名著都讀過了,其實只是沒有營養的快餐。不去讀整本的書,是根本無法體會作者的寫作精髓的。這樣的拿來,不要也罷。
不過無論哪壹個拿來主義,都是需要有自己深刻的思考的。特別是對於文化、對於知識等的拿來,更應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
我從教以來,我們的壹線語文教學確實壹直奉行著拿來主義。先是拿教參。記得壹開始教學時,我跟著實習的師傅,將教參的每壹句話都抄到語文書裏,字抄得螞蟻般小,還嫌書的空白處不夠。甚至有壹段時間,特意買了多色的圓珠筆,分不同顏色地抄寫。後來有了網絡,實施了新課程,不再唯教參是本了。於是,我們開始了照搬網絡。網上的課件資源越來越豐富,我們做課件的時間越來越少,看課件的時間越來越多,壹碰到有點心儀的,也不管適合不適合,拿來就行。導致了現在,加上檢查的條條框框限的制,網上的教案比自己寫的更完 整,更符合這些條條框框,所以大家也就不再自己寫教案了,拿來就好。長此以往,老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少了。
所以,我更加喜歡去觀賞壹些比賽課,因為在比賽中,更少地直接拿來。就如這壹次全國語文報的課堂大賽,按評委的要求,壹節有自己思想的課,才能得到高分。在比賽中,環節的設計必須得是自己的,或者經過自己的加工。理念和策略可以是別人的,但無論怎樣,都不會傻到去生搬別人的東西。
就如俞曉群所倡導的,他們編輯文庫可以倡導拿來,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可以拿來,俞社的拿來聚集了壹批學識淵博的文化人,為其提供最好的資源和信息。而我們語文老師的拿來,同樣需要廣博地閱讀,有自己思想地拿來。壹個看似好的設計,可能並不是適合自己。拿來的過程中,更要有自己的思考,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